“我怕孩子离我胸口太远,被山体突出的石块和铁丝划伤,也怕激流救生衣太硬硌到她。”增援怀柔的海淀支队二分队消防员蒋寒阳回忆起7月28日的转移,各个细节仍历历在目。

时间回到7月26日23时,海淀消防收到了增援怀柔的任务,出发前往怀柔区琉璃庙镇及周边村庄,当天结束婚假的永丰消防救援站副站长蒋寒阳也在其中。暴雨如注,洪水肆虐,道路中断,数村群众被困于山洪围困的孤岛之中。27日,13名消防指战员组成的前突小组,携带救援装备和物资徒步25公里,历经艰险到达鱼水洞村,转移30多名被困群众。

据蒋寒阳回忆,当晚,被困群众被暂时安置在距离鱼水洞村约1公里外地势较高的黄土梁村,等待28日一早转移。从地图上可以看到,黄土梁村距离山下可通车的地方还有十多公里。“沿途有多处塌方,水流湍急,其中有一处必经点已经被冲成了绝壁,只能手拉着固定锚点和铁丝网攀爬过去。”首批需转移的30余名群众中,有4名儿童及1名仅有4个月大的婴儿。“针对这名婴儿,我们做了非常细致的转移方案,包括按什么顺序下去,平地几人轮流抱,过绝壁时怎么固定等。”最终决定采用将婴儿用床单固定在蒋寒阳胸前攀过绝壁的方式转移。

到达绝壁时,山洪比徒步进村时水势稍缓。蒋寒阳脱下自己的救生衣,垫在一处较平整的路面上防硌,把从村民家借来的床单叠成长条铺在上面,考虑到孩子的小胳膊挥动可能会碰到岩石、铁丝,便用婴儿被做了第一层包裹,并特意将婴儿的胳膊也固定包好,随后在队友的协助下,蒋寒阳用床单做第二层包裹,将婴儿绑缚固定在自己胸前。“当时既怕太松不牢固,又怕太紧勒着孩子。”虽然已经做好了两层防护,蒋寒阳仍不放心。未曾做过父亲的他,臂弯第一次承托如此稚嫩的生命。

过绝壁时,蒋寒阳一手抓住绳索,一手护着婴儿,其他队员也在峭壁上以身体为屏障进行二次保护。在接应队员的协助下,干脆利落地通过了绝壁。“左侧是湍流,右侧是崖壁,胸前是责任,在那紧张的1分钟内,孩子特别乖,没有一点哭闹。这也是我参加消防救援工作以来,救援对象中年龄最小的一个。”

七昼夜增援怀柔,蒋寒阳所在的救援队伍涉深水、穿泥沼,安全转运村民、运送救援物质、清理淤堵道路……打通生命通道,任务沿线村庄被逐一细致排查,确保无一人遗漏,转移群众共105名。直至8月1日下午7时,这支救援队伍才带着满身疲惫与泥土,返回海淀支队驻地。

据了解,31岁的蒋寒阳是云南腾冲人,在北京当消防员已有10年,屡立战功,救援经验丰富。在采访时,蒋寒阳拿着手机地图展示当时转移群众的方位,大地村、黄土梁村、鱼水洞村……数个地图上容易忽略的小小的点,在蒋寒阳的讲诉中串联成一条生命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