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早,在海淀区永定路街道七街坊社区,周桂英拎着刚从早市买来的新鲜蔬菜和刚出锅的包子,步履稳健地走向90岁独居老人徐大爷的家。“老徐,今儿有您爱吃的包子。”随着她亲切的问候,门内传来老人欣喜的回应。周桂英,这位有着41年党龄、年过八旬的老党员,用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在社区里编织着一张温暖的互助网络。
“银龄互助”的温暖守护
“我们都是从航天中心医院退休的,既是同事又是邻居,搭把手是应该的。”面对采访,周桂英这样轻描淡写地讲述自己的志愿服务经历。在七街坊社区,这位银发老人早已成为高龄独居老人们最坚实的依靠,被老人们亲切地称为“贴心闺蜜”。
翻开周桂英的帮扶记录本,上面密密麻麻记满了社区老人的各种需求。90岁的徐大叔独自生活,周桂英每次去买菜,总要捎上一份送到老人家;朱阿姨年老体弱,需要定期去医院开药,周桂英每次都提前安排好时间,陪她跑医院;周阿姨因身体不便被困轮椅,周桂英便主动上门帮着打扫卫生、整理家务。
“在做这些事的过程中,我自己也受益了。”周桂英坦言,“帮助别人就是快乐自己,这让我感到生活充实而有意义。”在她的带动下,社区里互助养老的氛围越来越浓厚,越来越多的居民加入到这个行列中来,让“银龄互助”的温暖在社区里不断传递。
“社区就是我们的家”
当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或是傍晚时分夕阳的余晖洒满街道,周桂英总是身着蓝色志愿者马甲,准时出现在小区的垃圾投放点。“生活垃圾和厨余垃圾可不能混投,我帮您看看。”“这个牛奶的袋子得单独分类。”……作为一名垃圾分类志愿者,周桂英在值守期间总是认真查看每一位居民的投放情况。
周桂英的志愿服务时长已累计达1535小时,她不仅见证了社区居民对垃圾分类从陌生到熟悉的全过程,更用实实在在的行动,成为了小区里那道最温暖的风景线。面对个别居民因不习惯分类而投错了垃圾,她总是笑眯眯地说:“我耳朵背,但眼睛亮,分错了我帮你捡!”
除了垃圾分类,周桂英的身影还活跃在社区各项服务中。她是社区治安巡逻的常备力量,每逢节日或活动期间,都会参与社区的安全值守工作。“社区就是我们的家,自己不去爱护、不去付出怎么行。”周桂英说。
医院里的“爱心向导”
退休前的周桂英,是航天中心医院的一名收费员。退休后,她在医院找到了新的“工作岗位”。只要有需要,她都会准时出现在医院大厅,进行义务导医服务。
“在为患者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和他们聊一聊,不仅能缓解他们的焦虑情绪,也有助于营造和谐的就医氛围。”周桂英说。在她看来,在医院做志愿者,最关键的就是要怀揣一颗真心。“大家都不容易,心里有点焦躁也是难免的。既然我碰上了,能帮他们做点事,我心里也特别高兴。”
周桂英对医院的环境和流程非常熟悉,在导医服务中既专业又有耐心。“有些老人家来看病,听力不好,理解也慢,我就得多解释几遍,或者带他们去诊室就医。”周桂英说,“看到他们顺利就诊后安心的表情,我就觉得特别满足。”
一个下雨天,周桂英在医院大厅遇到一位从外地来京就医的老人。老人不会说普通话,手里攥着一张皱巴巴的纸条,上面写着儿子的电话号码。周桂英耐心地帮老人联系上家人,又带老人去挂号、就诊,全程陪伴了三个多小时。当老人的儿子匆匆赶来时,看到父亲被照顾得妥妥当当,顿时感动不已。
“党员的身份永不退休”
“虽然我们都是普通人,但作为共产党员,心里要永远装着群众。”周桂英说,“党员的身份永不退休,要始终以党员标准要求自己。”在社区党委的号召下,周桂英和几位老党员组建了“邻里互助队”。
退休三十多年来,周桂英的帮扶记录从未间断。她定期上门关心结对老人的身体状况,帮他们采购日用品和药品,还经常端着刚出锅的饭菜去探望独居老人。去年冬天,她发现搬到五棵松的老同事几天没消息,一打听才知道老人住院了,便连忙去探望。“这些老邻居们无论谁生病了,我们都会去看望,虽然帮不上什么大忙,也可以给点精神安慰。”周桂英说。
“我做的这些事,其实我们社区很多党员都在做。”周桂英反复说,“不止我一个人,我们同事、邻居都是这样做的。”在她看来,党员服务群众不是轰轰烈烈的壮举,而是日复一日的坚持,是把“大家”真正放在心里。
如今,周桂英已年过八旬。社区干部心疼她年纪大,劝她多休息,她却笑着说:“我每天早晨都打太极,这身子骨还硬朗着呢!只要还能动,就随时准备着为大家搭把手。”
从青丝到白发,从工作岗位到志愿服务,这位老党员用数十年的坚守证明:奉献的人生充满活力,善意的传递永不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