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淀区苏州桥地铁站北侧,一片建于上世纪90年代的老旧小区正焕发绿色生机。海淀街道小南庄社区,这个拥有32年历史的老小区,近日因入选“2025年全国绿色低碳典型案例”引发关注。实地探访发现,通过党建引领、科技赋能与居民共治,这里已蜕变为绿色低碳生活的典范社区。

光伏车棚为低碳生活“续航”

正午的阳光洒在小南庄社区的光伏车棚上,72块单晶硅组件正安静地工作着。这座容量52千瓦的“社区发电站”不仅为小区电动自行车提供电力,还能减免充电费用。据了解,光伏车棚每年可发电5.1万度,可减排二氧化碳约30吨。

“以前那个车棚又破又旧,充电时动不动就跳闸,特别闹心。”社区居民朱艳梅指着崭新的光伏车棚,脸上洋溢着喜悦,“现在可不一样啦!改造后的车棚宽敞明亮,充电价格还降了一半,一度电只要5毛钱。最重要的是,既安全又方便,我们都特别满意。”

社区党委书记柳春英介绍:“社区原先采用的是高压直管电,供电容量严重不足。每到用电高峰期,尤其是晚上,跳闸断电的情况时有发生,给居民充电带来诸多不便,还存在安全隐患。借着老旧小区综合整治的契机,我们对车棚进行了全面升级改造。现在不仅充电费用更实惠、使用更方便,更重要的是让绿色低碳的环保理念真正走进了居民的日常生活。”

在社区北门进门处,一台造型独特的迷你智能移动充电车格外引人注目。正在扫码充电的新能源车主刘先生说:“以前经常要出去找充电桩,如今在家门口很快就能充满。”这款被居民亲切称为“行走的充电桩”,正是社区为解决电力扩容难题想出的妙招。原来,小区电力容量已经饱和,无法加装更多充电桩,于是社区对接多方资源,试点引入容量46千瓦时的智能移动充电车,平均1小时就能为新能源汽车完成“续航”。

“变废为宝”焕发社区生态活力

小南庄社区处处洋溢着生机。康乐共享花园内,绿意盎然的植被间,几位老人正惬意地闲话家常。柳春英随手捧起一把褐色颗粒介绍:“这些茂盛的绿植,全靠我们‘变废为宝'的策略——社区智能营养土转化站能将700斤厨余垃圾转化为100斤优质营养土。”

花园西侧,一座现代化的智能垃圾分类驿站格外醒目。驿站采用模块化设计,左侧两个投放口分别对应纸类、纺织物、塑料和金属回收;右侧三个独立仓门用于投放厨余、其他和有害垃圾;中央的智能操作台配备人脸识别系统,居民只需“刷脸”就能快速完成垃圾投放。自投入使用以来,这个智能驿站日均服务居民超过100人次,实现了七大类垃圾的精准分类和高效回收。

驿站旁配套建设的厨余垃圾处理站更显“高科技”本色。该设备采用先进的粉碎压缩和有氧发酵技术,仅需24小时就能将7桶厨余垃圾转化为1桶优质营养土。经过处理的营养土完全去除异味,成为社区居民养花种草的“香饽饽”。“分类-转化-种植”的生态闭环在这里实现。

在水资源利用上,社区同样下足功夫。通过铺设透水地面、增设雨水井等措施,昔日“雨天看海”的景象已成历史。“现在下再大的雨,我们也不用蹚水出门了。”居民王阿姨笑着说。这些改变,让老社区焕发出新的生态活力。

“五彩”工作法凝聚共治力量

工作日的党群服务中心总是热闹非凡,“五彩”工作法展板前常常围满交流的居民。红、蓝、绿、橙、金五色交相辉映,生动诠释着“党建领航、多元共治、环境友好、和谐宜居、美好家园”的治理理念。这个创新机制如同一块强力磁石,不仅凝聚了社区百余名党员的先锋力量,还吸引了多家共建单位和众多热心居民的积极参与,共同描绘着社区发展的新图景。

漫步在这个充满活力的社区,科技与环保的完美融合随处可见。186个电动车充电口、智能充电桩以及创新的停车方案,让这个有着18栋住宅楼的老旧小区成功解决了300多辆车的充电停车难题。全覆盖的太阳能路灯和230平方米的光伏车棚,每年可减少的碳排放量相当于5.9万平方米森林的吸碳能力。“科技让老社区焕发了新生机。”柳春英自豪地说,“目前社区已有91.7%的住宅楼完成了节能改造,居民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提升。”

这些改变都源于“大家商量着办”工作机制。柳春英回忆:“当初改造闲置人防工程时,我们广泛征集居民意见,最终打造出了现在这个包含滑梯乐园和阶梯花园的休闲空间。”这样的创新实践在社区遍地开花——拆违腾退的边角地变身光伏车棚,破损的路面铺设透水砖,实现了从“修修补补”到“整体提升”的美丽蜕变。

每年备受瞩目的“春播节”活动已成为社区绿色治理的亮丽名片。不仅形成了志愿团队认领养护花箱花坛的共治模式,还通过对接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资源开展小花园建设、碳足迹科普、数字博物馆参观等系列活动。这些多元共治的创新实践,正在为社区注入源源不断的绿色动能,让老社区焕发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