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场骤雨不期而至,来颐和园游园的游客猝不及防,四散奔寻蔽雨处。此时,几抹鲜亮的“志愿蓝”迅疾撑开备好的雨伞,在雨幕中为游客撑起一方无雨的天地——“您别急,往这边走!”海淀区青龙桥地区义务指路队骨干队员张小京专注地引导着一拨拨游客避雨。
在位于颐和园东宫门广场东南角的这方小小岗亭里,防暑药品、一次性雨具常年备齐。酷暑中游客晕眩不适,人流中被遗落的物品……这些细微却焦灼的困境,都被岗亭内外的蓝马甲、小红帽稳稳托住。暑汛交织的考验,恰是这支队伍二十年如一日服务成色的试金石。
从两张桌子到百人团队
“2006年8月12日,几个热心人,两张桌子,几把椅子,就在这露天开始了。”青龙桥地区义务指路队队长高玉红的话语将时光拉回起点。那个暑气未散的初秋,没人能预见这份朴素的心意竟能绵延六千多个日夜,终成守护颐和园门前的一道“永不褪色的风景线”。
从最初仅12人,到如今百余人团队。从指路这一原点出发,青龙桥地区文明旅游宣传队、海淀青之光巾帼志愿服务队、“青之悦”小先生志愿服务队以及“青之助”管家志愿服务队等队伍次第生长,将志愿精神的根须深扎于社区治理的土壤。年逾七旬的姚杰在这个岗位上已经坚守了十八载,志愿服务“成了生活的一部分”,甚至将孙辈也带来体验奉献的荣誉感。“看到这些年轻的志愿者们认真为游客提供帮助的样子,我心里就备感欣慰。”姚杰说。
而一个个年轻的学生志愿者,则在老骨干的言传身教下褪去青涩,在寒来暑往中接过责任。“在这4年里,我由刚开始懵懂到现在的沉着稳练,是骨干队员和队长的引领,让我也成为了骨干。”年纪最小的骨干队员卢润升骄傲地说。
用专业与温情指明方向
将服务炼成专业是队员们长年认真细致练就的结果。张小京说,“三伏天,游客来园游玩难免心浮气躁,特别是有不少带着孩子来游园的外地游客,不熟悉购票入园流程,我们都会耐心引导。”初次抵京的郭女士忘不了自己手机操作不熟时,是志愿者一步步耐心协助购票,“这么热得天,他们的头发和衣服都被汗水打湿了,还热情地为我们服务,真得太感动了。”
“我们在售票处、检票口、广场出入口都设置了专人专岗,每隔几个小时进行人员轮换,确保志愿服务不间断。”高玉红握着手中的拐杖,一边在广场上巡视一边说道,针对上下午不同时段、入出园的客流变换,团队会适时调整服务点位与人力分配,让每一位有需要的游客都能志愿者的帮助下舒展眉头。
为让“指路”精准无误,志愿者们不仅把路线烂熟于心,更主动“丈量”线路,及时更新信息。早在团队成立15年之际,高玉红便将十多年来的经验淬炼成手册,更建立严格的骨干带班、月度复盘机制——志愿精神在此处并非仅凭热情驱动,更有制度与传承的精心打磨。那本被翻得起毛边的服务手册代代相传;月度会议上,骨干们总结复盘“服务难题”,将实战经验化作岗亭里的《应急百问》。
一句“谢谢”是最深刻的回响
“您好,请问捡到一副儿童眼镜了吗?”游客的一声求助,岗亭内外立即互传信息,“刚刚我们在广场上捡到了一副,小姑娘,你看看这是你的眼镜吗?”说罢,高玉红手中拿着眼镜,从窗口探出半身为小朋友轻轻戴上。“这是我的眼镜,谢谢奶奶!”一声稚嫩的感谢在嘈杂的环境中格外响亮。
“游客的需要就是我们存在的价值,每一声‘谢谢’都是对我们最大的褒奖。”高玉红此言,道出了所有队员的心声。志愿服务的动人之处,从来不在惊天动地,而在于日复一日将“指路”这样的平凡小事,做成对陌生人的庄重承诺。服务点位上,那被汗水或雨水浸透却始终鲜亮的蓝马甲;那冻红却依然精确指示方向的手指;那放弃假日团聚准时出现的背影,在岁月中无声累积成金。
今年8月12日,青龙桥地区义务指路队步入第20年。从青丝到白发,从懵懂少年到团队脊梁,时间改变了容颜,却从未冷却那份守望相助的初心。当新一天的晨光照亮颐和园的琉璃瓦,志愿岗亭前那抹熟悉的“志愿蓝”又将准时出现。他们站立的地方,便是流动的北京最温暖的路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