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区大钟寺古钟博物馆里,一群小朋友围在编钟前,屏息凝神尝试“听音辨曲”;京作榫卯艺术馆里,孩子们化身“小小解构师”;北京艺术博物馆里,“小小非遗扎染师”们正在学习扎染技艺……这个暑期,各大博物馆纷纷亮出“绝活”,以沉浸式展览、互动研学、亲子活动、延时开放等多元方式,辟出了一方清凉的文化绿洲。孩子们指尖触碰的不只是展柜,还有拆解的鲁班锁、晕染的蓝白扎染布、亲手组装的无线电报机模型……一场场“看得见、摸得着、带得走”的沉浸式文化之旅,让文化消暑成为暑期新风尚。

科技叩开未来之门

在国家典籍博物馆,“观妙入真——山西永乐宫文物精粹暨数字艺术大展”正在热展,150余件珍贵文物、13组一级国宝精彩亮相。更令人惊喜的是壁画艺术主题VR大空间,当观众戴上设备,仿佛一脚踏入了千年前的永乐宫,伸出手,可以“触摸”那精巧的飞檐斗拱;抬起头,恢弘壮丽的壁画艺术近在眼前。这份穿越时空的沉浸感,让课本上的文化遗产瞬间鲜活。

中国电信博物馆则上演了多场“电信遗韵·寻光之旅”时空穿越剧。在整个8月的周末午后,观众可以化身被命运选中的时空旅者,凭借线索在展厅穿梭探索,沿着电信发展的长河,见证每一次关键变革,在虚实交织的剧本游戏中,感受科技变迁的魅力。

最富奇思妙想的当属中国化工博物馆的“化学魔法秀”。液氮制造的夏日清凉风暴、“大象牙膏”喷涌而出的化学奇迹、让“皮卡丘”恢复活力的神秘配方……这些视觉冲击力十足的趣味实验,瞬间点燃了“小小化学家”们的热情。“探秘印刷电路板”“盐水小车”和“色彩中的化学”动手实验,更是让孩子们在实践中解码科学原理,化学不再是枯燥的符号,而是一场充满艺术感的奇妙探险。

一场展览通过科技赋能,让历史“活”起来;一次沉浸式体验,让艺术“动”起来。在此过程中,点燃了孩子心中探索未来的火种。

匠心激活千年技艺

京作榫卯艺术馆里,孩子们化身“小小解构师”,零距离接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京作硬木家具制作技艺”的核心——榫卯。精妙的鲁班锁摆在面前,孩子们动手拆解。“咔哒”声响起,榫卯咬合的智慧在指尖传递。几人一组,协作搭建起微型鲁班桥,感受杠杆、承重、平衡的力学之美。从挑选木料,到亲手打磨,一支木质箭矢渐渐成型。一凿一磨间,那份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也悄然印在了孩子们心里。

北京艺术博物馆里,《风雅·物境:明清文人艺术生活展》正吸引着观众的目光。150余件馆藏精品,其中65%首次亮相,带观众走进明清文人的雅致生活。亲子课堂上,则是另一番忙碌景象。“小小非遗扎染师”们认真学习扎染技艺,用天然染料创作独一无二的蓝白艺术,把传统美学带回家。“小小文物修复师”学习瓷器知识,体验文物“妙手回春”的奥秘。

在国家典籍博物馆的“探访书卷秘境”夏令营中,孩子们化身刻书工匠,亲手体验雕版印刷,触摸那份沉甸甸的文化传承。并通过学习感受古代科技的精妙,动手制作日晷模型,测量日影变化,了解古今测算精度。亦可身着汉服化身小书生,与同学们共赴雅集,在琴声茶香中对弈、射覆、投壶、画扇。

当千年智慧在童稚的手中复苏,各大博物馆的暑期课堂,正成为匠心传承最鲜活的土壤。

历史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在国家典籍博物馆的“封神之路”研学活动现场,孩子们带着热映影视剧催生的好奇——“哪吒为何与李靖一同封神……”依托“教室深研+展厅探秘”的双轨模式,孩子们化身文化侦探,结合展厅的珍贵文物和互动设备,解锁其背后的古老智慧。

军事博物馆推出“微讲堂”、红歌快闪、通关打卡盖章、经典电影展映等特色活动,重温峥嵘岁月。“红色放映厅”里,《八月一日》《建军大业》等精选红色影片轮番上映。“以前觉得历史很远,现在觉得它就在眼前。”一名中学生道出了众多参观者的心声。

香山革命纪念馆推出“走好新时代赶考之路”主题巡展。暑期的志愿者研学活动,带领红领巾志愿者走出展馆,走进双清别墅、颐和园益寿堂、北大红楼等革命旧址。面对一件件文物、一幅幅照片,革命先辈的初心在实景中清晰可感。同时,纪念馆与10所高校共建“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提供“菜单式”展览内容,为青年学子搭建起触摸历史脉搏的“第二课堂”。

这些精心设计的体验,正是海淀区各大博物馆铺设的一条条贯通古今的对话通道,让尘封的历史有了当下的回响,让抽象的精神在亲历中变得可感可触,也为孩子们思考未来提供了来自历史的深厚滋养。

据介绍,面对暑期激增的观展需求,全区多家博物馆优化服务。如北京艺术博物馆每周六延时开放至19时,大钟寺古钟博物馆打造“博物馆奇妙夜”,军事博物馆提前至8:30开馆、延长互动体验时长、定期开放夜场并提升单日接待上限近万人次。公益讲解服务同步加强,如军事博物馆日均20场讲解,基本覆盖各参观时段。

暑期步入尾声,博物馆的热度依然炽热。这场全方位的文化消暑之旅,不仅为市民构筑了清凉的精神家园,更让传统文化的基因在少年的心中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