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闲置旧物遇见环保理念、当趣味游戏碰撞知识科普,会擦出怎样的火花?为让青少年在实践中学习垃圾分类,在分享中传递环保意义,海淀区上地街道各社区,纷纷开展垃圾分类宣传活动,让环保理念扎根在青少年心中。

旧物换新友 闲置焕新生

上地南路社区开展“旧物换新友 闲置焕新生——旧物交换”活动,吸引众多居民和青少年参加。

“大家知道,用过的作业本属于什么垃圾吗?”“旧玩具如果坏了不能修,该扔进哪个垃圾桶呢?”在垃圾分类科普区,海青志愿者老师通过PPT展示,为孩子和家长们讲解垃圾分类知识。

孩子们听得格外认真,时不时举手提问:“老师,旧电池一定要扔有害垃圾桶吗?”“用完的水彩笔属于什么垃圾呀?”志愿者老师耐心解答的同时,还发放了垃圾分类宣传手册,让大家把知识带回家,分享给家人朋友。

现场的旧物交换区,早早被布置得充满生活气息。参加活动的青少年们,带着提前整理好的闲置物品赶来,有包装完好的文具、内容有趣的课外书、九成新的益智玩具等等物品。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大家到指定摊位摆放物品。

自由交换环节正式开始,孩子们立刻活跃起来:有人蹲在“书籍角”翻找心仪的漫画,有人拿着手工品和摊主交流制作心得,还有人因为都喜欢航模,不仅交换了模型零件,还约定以后一起研究组装技巧。“我用闲置的一套书籍,换了一个弹跳球,好开心,太值了!”刚完成交换的小承开心地说。

没有“价格”的衡量,只有“喜欢”和“需要”的共鸣。短短1个多小时,不仅让闲置物品重获“新生”,更让孩子们在沟通中结识了志同道合的新朋友。

“快!这个废灯管是有害垃圾,快放进红色桶!”“不对,旧报纸是可回收物,应该放蓝色桶!”在最热闹的垃圾分类游戏区,“垃圾投递大挑战”正在激烈进行。工作人员将写有物品名称的卡片(如“旧书包”“过期药品”“果皮”)分发给孩子们,大家需要在10秒内判断卡片属于哪类垃圾,并投进对应的模拟垃圾桶。“我刚才把‘旧塑料瓶’投错了,现在记住了,干净的塑料属于可回收物!”刚闯关失败又重新挑战成功的小奇说。

这场融合了“旧物交换+垃圾分类科普+趣味游戏”的活动,不仅让闲置旧物有了新归宿,更让青少年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理解了“循环利用”和“环境保护”的意义。

垃圾分分类,青春“益”起行

马连洼北路1号院社区开展以“垃圾分分类,青春‘益’起行”为主题的青少年垃圾分类宣传活动。活动通过多样化的互动形式,让参与者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垃圾分类知识,培养环保意识。

现场垃圾分类小游戏区热闹非凡,青少年们通过转动主题转盘、投沙包等形式,回答随机出现的垃圾分类问题,正确分类即可获得小奖品。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让青少年在竞争中加深对垃圾分类知识的记忆,同时促进了亲子间的互动协作。

布包绘画区成为孩子们展示的大舞台,大家用彩色画笔在空白布包上绘制垃圾分类主题图案,将环保理念融入艺术创作。这些亲手制作的布包不仅实用,还成为流动的环保宣传载体,将环保理念传递给更多的人。

在垃圾分类小制作区,孩子们利用废旧材料制作各种小玩具,通过动手实践,大家直观感受到“变废为宝”的可能性,理解资源循环利用的意义。活动现场充满欢声笑语,大人小孩共同协作,营造出浓厚的环保氛围。

携手倡环保 同心护家园

博雅西园社区组织开展“携手倡环保 同心护家园”科普小课堂及“环境清洁日”活动。

社区牵手中国农业大学王小芬教授有机农业农臻团队,由该团队研究生席凯凯作为海青志愿者,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有趣的动画,向孩子们普及坚持垃圾分类的意义、垃圾分类与生活环境的关系以及季节性生态环保等相关知识。

活动中,海青志愿者向孩子们讲解了“为什么灭蚊要先清积水”、“我们身边有哪些水会养蚊子”、“如何有效清理蚊子的孳生地”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知识;并引导孩子们积极观察家里、小区里蚊虫容易滋生的地方,翻盆倒罐、清除积水,争做家庭和社区的“防蚊小卫士”。

随后,在志愿者和社工带领下,孩子们对小区绿化带、垃圾桶周边、散落的泡沫箱、闲置花盆、废旧水桶等易积水等区域展开清理。虽然天气炎热,但丝毫不影响“小小志愿者”们的热情,他们相互帮助、相互配合,通过共同努力,为小区“梳妆焕颜”。

此次活动,是博雅西园社区挖潜自身资源,牵手身边邻居教授的优质高校团队,开启“聚智汇•耕读智理,赋能‘一老一小’服务社区生态微治理实践”的开篇。精心的活动设计不仅让青少年们对垃圾分类的知识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而且和身边小伙伴一起携手让小区环境变得更加干净、整洁,进一步促进了孩子与孩子之间的交流和互动,营造了一个文明、健康、向上的社区氛围。

希望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加入到环保志愿者行列中,来共同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共建美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