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清晨,家住海淀区中关村街道东里南社区的夏阿姨总会早早出家门,沿着焕然一新的科学院南路(以下简称“科南路”)散步。脚下是平整宽阔的灰色透水砖步道,身边是精心点缀的绿植,她对街区的改造更是赞不绝口:“现在真的太方便了!车有地方停,人车分流,路也修得特别平整。从华星影院到东里南居委会这一段,走起来舒服得像王府井步行街!还有那条‘最美上学路’,又方便又美,再也不用担心踩到晃动的砖了!”

这条全长仅2公里的科南路,曾是中关村核心区典型的“学区走廊”,串联着12个社区与13所教育机构。早晚高峰的拥堵长龙、老化的设施、捉襟见肘的公共空间,曾是周边居民心头挥之不去的烦恼。如今,经过一场聚焦“人民需求”的系统性蜕变,这条老街已脱胎换骨,成为北京市城市更新实践中一个闪亮的范本,是一个生态、文化、智慧交织的全龄友好街区。

巷新力

“上学路”化身探索乐园

改造的核心挑战与首要突破口,正是这条街的“学区”基因。如何让孩子们安全、快乐地抵达学校?中关村街道责任规划师史育玉表示,“安全升级是不可动摇的底线。”

8月11日,在紧邻中关村一小的“乐学科南”路段,校门口的道路上醒目地铺设了红、黄、蓝三色可移动滑轨,宛如一道温柔而坚定的屏障,有效阻挡了机动车靠近。通学路面上跳跃着五彩斑斓的字母跳格等小游戏图案,瞬间点燃童趣。路一侧墙面则变身为开放式科学馆:“看自己”——人体构造图清晰有趣;“看城市”——垃圾分类知识可以动手“翻一翻”;“看万物”——春耕夏耘与候鸟迁徙在此具像化;“看天地”——宇宙星辰的奥秘近在眼前。史育玉介绍,通过铺设安全趣味的彩色路径、降低人行道标高,并将儿童活动空间巧妙融合,这条通学路已成为激发好奇心的“露天课堂”,构建起孩子们“从家门到校门”的安心通道。

安全守护延伸至每个细节。“汇享科南”路段,清晰的地面彩色铺装引导线,为双榆树第一小学的孩子们划出专属通道。在“见学科南”路段,北京市中关村中学门前共建的生态花境不仅巧妙点缀了校园门面,更成为一处生动的微型生态景观实践地。通往学校的路面铺设了透水砖以提升行走舒适度并有效缓解积水问题,专门规划的学生自行车停车位清晰便捷。在区政府机关幼儿园旁的“童时科南”,新增的家长等候廊架既遮风挡雨,又规范了秩序,童趣墙绘更让等待时光变得愉悦。有家长曾由衷感叹:“标识清晰了,司机主动礼让了,等孩子的地方也舒心了。”

巷新颜

“绣花功夫”织就全龄“生活长廊”

据介绍,改造项目于2023年7月正式启动,被纳入市、区两级公共空间改造试点。项目以“点亮上学路”为主题,确立“生态、文化、智慧、人民”四位一体的定位,不仅要解决交通与空间问题,更要让街道成为串联生活、承载记忆、滋养成长的“生命体”。

科南路的蜕变,绝非大刀阔斧的颠覆,而是“精准针灸”式的小微更新。史育玉强调,“项目为高密度城区更新闯出了新路。我们秉持‘精准针灸’理念,不搞大拆大建,聚焦重点空间,通过一系列‘小手术’实现‘小投入大变化’。”

这些精心设计的“小手术”,处处体现着对全龄人群的细致体察。在“汇享科南”区域,一组组色彩明快的几何模块座椅成为“时空共享”的典范。上学日是家长们的专属等候交流区;课余则灵活变身为社区休憩点,供老人闲坐聊天、邻里小聚,有限空间发挥出双重价值。整条道路增设或更新的长椅同样蕴含巧思,部分椅面铺设融入多彩马赛克的砖面,与路口两端五彩的“科学院南路”艺术字牌相映成趣。更关键的是细节的温度,座椅设计充分考虑了防滑性与舒适度,方便长者倚靠休息。

与此同时,“记忆科南”串联起院士公园与历史展陈墙,唤醒街区的科学记忆;“约会科南”优化步行路线,设计“凹”型非机动车停车位,搭配声光艺术装置,为商业空间注入新活力;“漫步科南”则采用透水铺装与本土绿植,构建生态廊道,让日常漫步成为惬意享受。

不仅如此,整个科南路重新规划的自行车、电动自行车停车位,全部入口朝向马路,停放便捷;学校周边的车位还特别加装了围挡扶手,方便家长安全等候时可以倚靠。优化的无障碍通行设计贯穿始终,清晰的盲道指引为视障人士铺设了安心路径,让关怀覆盖每一个角落。

巷里行

共治共享成就一条街的更新密码

沿线单位密集、商户众多,这些科南路复杂的地理格局,曾给改造带来巨大挑战。中关村街道办事处城市管理办公室副科长胡泽宇道出了破题关键:高效的“1+1+N”协同治理机制。“街道统筹资金与进度,攻坚克难;责任规划师全程护航设计落地;高校与设计院提供强大技术支持。更重要的是,让利益相关方深度参与。”胡泽宇表示。

公众的声音真正塑造了这条街的面貌。据介绍,曾在“共话科南”座谈会上,居民提出的“上下学等候区”“彩色游戏区”“植物品种多样性”等建议,商户呼吁的“外卖停靠区”需求,最终都从图纸走进了现实。胡泽宇举例,针对沿线商户的送餐痛点,通过责任规划师、设计院与商户的提前协商,专属的“外卖停靠区”被纳入方案,“这使商户从‘旁观者’变成了‘守护者’。”胡泽宇表示。此外,居民代表共同签署的《科南路改造公众参与倡议书》,更是这份共建精神的最佳注脚。一位居民看着精心设计的树池感慨:“高度是我们提的,推婴儿车稳稳当当,这条街真把我们当主人。”

当“云上科南”征集的故事汇聚——晨练老人的身影、孩子们灿烂的笑靥,一位老教师深情留言:“看孩子奔跑的样子,像看到60年前的自己……设施在变,暖意不变。”民意汇聚成蓝图,在共建中沉淀为归属感。夏阿姨那句朴实的“像王府井的步行街”,正是这归属感最生动的回响。

科南路的焕新,远不止于物理空间的优化。它用“俯下身倾听民意、凝聚力量办实事”的真诚实践,为高密度城区的有机更新提供了可复制的“中关村答案”。这条流淌着科学基因的老街,正以自身的温暖蜕变,述说着老街“舒筋活血”的更新之道,在于以人民之心为心,于细微处见真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