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保障平西地下交通线的安全运行,十多位交通员献出了生命。1943年日军大扫荡期间,妙峰山情报联络站创始人之一贾练牺牲。去年5月,他的孙女刘婷婷找到我们,希望寻找爷爷牺牲的线索。8月20日,刘女士将她爷爷的照片和毛泽东主席签发的烈士证交给纪念馆,我们终于得以一睹英雄的真容……”日前,北京市方志馆内,一场关于“红色血脉——平西地下秘密交通线”的主题讲座举行,海淀区党史地方志办公室(以下简称“区史志办”)副主任赵习杰深情讲述,将听众带回到那段烽火岁月。这正是区史志办“史墨志韵”宣讲团的日常一课。
在海淀的社区街巷、校园讲堂、展馆空间,这群深耕史册的人,正悄然唤醒城市记忆。
深耕典籍讲述海淀故事
“‘京西稻’因为颜色微红,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胭脂米’。京西稻也叫‘御稻’,是康熙皇帝找到的种子,培育出来的水稻,并在玉泉山附近种植了大片,用天下第一泉的水浇灌,产出的御稻米专供宫廷食用……”在西苑小学,区史志办区志编研室主任田颖为孩子们带来“御稻文化”图片展讲座,为他们讲述“京西稻”的故事。
她的讲述还从课堂延伸到云端。2024年冬,她在圆明园线上平台讲解《三山五园地名中的御稻文化》,吸引了3000名观众云端收听。同年12月,她在北京广播电视台《运河之上》栏目的直播中,以《北京市海淀区地名志》为切入点,生动解读海淀地名文化,吸引大量网友关注,留言逾1.8万条,兴起一场地名文化热潮。
宣讲团汇聚史志领域专业力量,将深耕典籍挖掘的海淀故事持续送往基层和更广阔天地。
在温泉镇、东升镇,区史志办主任马龙虎结合“史志北京阅读空间”联建工作,围绕相关街镇的历史沿革与经济社会发展,为基层干部带来精彩授课。在曙光街道时雨园社区,他还特邀北京市文旅局原局长孔繁峙,以“老城整体保护与中轴线申遗的重要意义”为题讲授党课,宣讲团阵容进一步壮大。
在海淀区图书馆“海图讲坛”,赵习杰在“我们的海淀——从山水之区到绿色都城”的报告中,用史料、地图与老照片,带领读者走过历史的隧道,了解海淀因何得名、如何兴盛。
此后,“品鉴海淀”成为他讲述海淀故事的生动名片,走进了上海中联(北京)律师事务所的基层党支部书记培训班和民盟海淀区委、农工党海淀区委的课堂。
创新形式激活红色记忆
“这是阳台山通往妙峰山的古香道遗址。可以想象,或许就是在这条古香道上,我们党的秘密交通员紧紧地揣着缝在衣衫中的重要情报,混在上香的人群中,为抗战前线带去了巨大转机……”在阳台山“红色血脉——平西地下交通线主题展”现场,区史志办党史研究室主任马坤的解说引人入胜。
宣讲已突破讲台边界,在精心打造的沉浸式展览课堂中焕发生机。“红色血脉——平西地下交通线主题展”生动再现了抗战时期隐蔽战线的生死驰援,自2023年3月开放以来,累计接待观众近万人次,举办讲解70余场。
“伟大抗战精神,必须代代相传。”马坤说。她依托展览开展多场讲解培训,并与苏家坨镇政府联合培训50余名青年讲解员。不仅有来自镇域机关的青年干部、社区工作者,还有“雏鹰”学员、大学生志愿者及附近景区讲解员,显著提升了红色故事的传播力与感染力。
宣讲团成员们身体力行地推进成果转化。通过与紫燕堂艺术团合作出品原创舞台剧《西山红色交通线》,生动再现国际友人贝熙叶援助中国抗战的故事。
“舞台剧中的大部分演员都是我们单位的同事。”马坤介绍,“我们多数人都是利用业余时间勤学苦练,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将平时伏案研究的历史人物、历史故事搬上舞台,为大家呈现一场视听盛宴。这也是我们史志工作者推进党史研究成果转化的一次实践。”
宣讲团的足迹,遍布多样场景,形式也不断创新。2024年秋,区史志办青年干部王静宜在西山越野跑的赛道旁和海淀马拉松的现场,向观众介绍赛道沿线的人文故事,特别是故宫博物院北院区的地理位置、文化意义、设计功能等,巧妙地将历史知识融入城市的律动与赛事体验之中。
宣讲团还以“古道红驿”党建品牌为纽带,串联起“初心之旅”“抗战之行”“赶考之路”三条红色主题线路,面向社会各界开展抗战文史宣讲活动,推出《海淀革命史》《海淀抗战史》《海淀青年运动史》等精品课程,累计服务海淀区乃至北京市100余家单位。
就这样,从深埋书卷的研究到走进街头巷尾的讲述,从沉睡档案中的记录到鲜活动人的故事,“史墨志韵”宣讲团以扎实的史料、新颖的方式,让海淀的历史文脉与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焕发蓬勃生机,润物无声地滋养着这片创新热土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