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8日,涵盖科技史主题展、科学家精神讲座、古代科技实验等多项内容的“体验式”系列科普活动在中关村村史馆举办。作为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科技馆之城”公共服务展教示范项目之一,该活动已连续三年在中关村村史馆成功举办。
今年活动的主题是“科技史与当代科学家精神展览、讲座与实验”,由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和海淀区中关村村史馆联合主办,邢台学院守敬星火科技服务团队应邀协助支持。活动面向中关村地区的青少年学生,线上线下同步呈现,公众通过多家直播平台实时收看了科学家精神讲座。
感受体悟科学家精神
展览和讲座让学生们充分感受和体悟到中国科学家群体“追求真理、为国为民”的精神自古至今,一脉相承。
邢台学院守敬星火科技团队带来《仰望星空的人——郭守敬的故事》,讲述了元代著名科学家郭守敬在天文观测、制定《授时历》、规划修治大运河中的科技创新和历史功绩。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研究员王公以《烽火中科技抗战,硝烟下学脉传承——抗战中的科学与科学家》为主题,用档案、照片和口述史,展现了中华民族危亡之际,科学家们如何以卓绝毅力坚守学术、奋起抗战。
在改造升级后的中关村村史馆内,随着讲解员的深情讲述,学生们真切感受到了当代科学家们在中关村如何实现“科技报国”的感人事迹。
体验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独特魅力
实验环节把“故纸堆”里的科技变成了“手心里”的魔法。
在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黄兴等专家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们动手拼接出一架架会“喝风吐籽”的古代扇车模型。
看到用天然磁石磨成的“北斗勺”司南,学生们迫不及待地开始“司南指向”实验。
再把北宋《武经总要》的热剩磁指南鱼“复活”,烧红的铁片淬火、磁化,一尾铁鱼儿浮水自动指南北。
模拟小锤打铁,看火星画弧;加氧气观察铁丝燃烧,听“嘶啦”一声焰火绽放。
最后借助显微镜,观察金属微观结构。学生们第一次“走进”金属内部,晶粒边界像银河般铺开。
一堂课,跨越两千年;一把锤、一块磁石、一缕氧火,让古代智慧在指尖重新发光。
参加活动的双榆树中心小学四年级4班刘清扬同学说:“科学家们用自己掌握的科学技术改善百姓生活、推动国家发展、助力民族复兴,我长大了也要向他们学习,为祖国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每年的9月份是全国科普活动月,本次活动是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和中关村村史馆联合举办的科普月系列活动之一。中关村村史馆把辖区科研院所的“宝藏”资源请进来、个性化将展陈空间改成可动手、可对话的课堂,不断丰富拓展馆校衔接方式,让更多中小学生能够近距离感受科学家精神,亲手体验古代科技的乐趣,把“科技报国”的种子悄悄种进青少年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