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泡沫、外卖餐盒、奶粉罐、玻璃瓶……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会产生大量“低值可回收物”,由于“不值钱”加之处理麻烦,它们往往会被废品回收站拒收。调查数据显示,每年全国有7000万吨低值可回收物被迫走向焚烧填埋场,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
今年,北京将破解此类物品回收利用难题纳入重要民生实事,明确提出要完善居住小区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在海淀区,一款用于处理低值可回收物的“神器”已经上岗——清河、上地、马连洼等十个街镇率先开始推广智能回收机,鼓励居民自助投递低值可回收物,并给予相应的奖励。
从海淀区城管委了解到,今年年底前,这种回收设备将覆盖海淀300个居民小区,为本市智能化解决低值物回收难题提供“模板”。
智能回收机效率高投废秒获环保金
最近,海淀区清河街道橡树湾一期的居民们迎来了一位“新邻居”——智能回收机。一栋居民楼前,一台绿色的回收机格外引人注目,在操作屏幕和投递口下方,醒目地标示出回收种类,纸类、金属、塑料、织物等都可进行有偿回收。回收机正面印有清晰醒目的“有偿回收聚废为宝”标语,引导更多居民积极参与垃圾分类。
在智能回收机下方,明确标示了可投放的回收物品类别。这台机器可回收的物品涵盖纸类、金属、塑料、织物等,且每个类别旁都配有具体物品的图标示例。例如,纸类区域标注了报纸书籍、办公废纸、包装箱等,金属区域则包含易拉罐、奶粉罐、厨具等,直观的分类指引让居民能快速分辨投放物所属类别,投放过程更加便捷高效。
居民张先生手持装满塑料泡沫及废旧报纸的纸盒走到机器前,只见他掏出手机扫描屏幕上的二维码,进入“e惠收”小程序,同时投放口也自动打开了。张先生将盒中物品依次投入回收机内,设备立即启动自动称重程序,很快屏幕上便显示出此次投递的结果:2.5公斤,对应环保奖励金1.25元。整个操作过程只用了几十秒。
“这智能回收机太方便了!以前家里的废报纸、塑料瓶堆着占地方,扔了又觉得可惜,现在下楼就能投,还能换点小零钱,真是既环保又实惠,我们居民都乐意用!”张先生说。
据了解,这款智能回收机目前已经在清河街道多个小区落地。据项目运营方、北京易惠收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凯介绍,该智能回收系统支持多种可回收物混合投放,无论金属、纸张等高值可回收物,还是塑料、泡沫等低值可回收物,均可投入回收机内,系统会自动完成称重并实时计费。
“我们想通过环保奖励金的方式,鼓励居民积极参与垃圾分类。”陈凯表示,在对投放物品进行验收后,环保金将自动存入居民手机中的“e惠收”账户,居民可在平台线上商城直接消费,也可以选择小区周边合作的生鲜超市、便民菜店等场所直接抵现使用,实现了环保行为与实际利益的有效结合。
上门、下楼、进小区织密智能回收网
智能回收机上岗后,极大地提高了社区垃圾分类效率和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如今,尝到了“甜头”的清河街道还依托智能回收机,创新打造“上门+下楼+进小区”智能化回收体系,通过一套便民服务“组合拳”,让居民垃圾分类在家门口就能轻松搞定。
其中,“上门”服务聚焦行动不便老年人等特殊群体,推出“一袋式”上门回收模式。据橡树湾物业负责人介绍,居民通过手机即可预约回收服务,回收人员会定时上门收取小件低值可回收物。自推行以来,日均回收单量已超700单,年均可实现资源化利用超2000吨,既解决了特殊群体投放难题,又提升了回收效率。
“下楼”服务则以智能回收机为核心,今年清河街道计划在69个小区投放智能回收机,支持24小时自助投递。目前,首批40台智能回收机已在清河街道橡树湾、安宁里、领秀硅谷等小区正式落地,从7月底试运营至今累计回收72吨低值可回收物,累计发放环保金超3.6万元。智能回收机的广泛布局,不仅实现了回收渠道全天候畅通,更有效织密了回收网络,推动传统回收业态升级迭代。
针对大件垃圾处理难题,清河街道推出了“进小区”服务,依托海淀区物资回收公司大件低值回收体系,每月按需开展大件垃圾集中清运。通过定期上门收运,有效避免了废旧床垫、桌椅家具等大件垃圾乱堆乱放问题,今年以来累计清理量已达800余车。
为确保垃圾分类工作无死角,针对辖区内11个弱物业、无物业薄弱小区,清河街道还引入了专业的第三方企业,协助各社区和产权单位开展专项支持。通过派驻人员指导、完善回收设施、开展分类宣传等举措,保障老旧薄弱小区垃圾分类工作“不掉队”,有效补足地区垃圾分类短板,实现便民回收服务全域覆盖。
创新体系备受好评将在多街镇推广
据了解,清河街道“上门+下楼+进小区”智能化回收体系不仅获得了社区居民的广泛认可,还通过多方协同破解落地难题,为垃圾分类治理注入科技动能。
在金隅凤栖社区,智能回收机成为“科技赋能社区治理”的新实践。社区居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智能回收机与“一袋式”上门回收服务相结合,既满足了居民交投可回收物的迫切需求,又实现了“三改善”:环境投诉明显减少,传统回收业态散乱不洁问题得到解决,居民源头分类减量还减轻了桶站值守压力。
对于物业公司来说,智能回收机降低了垃圾管理成本,减少桶站混投现象与清运频次,节省人力支出;保洁人员交投渠道更便捷,避免堆物堆料带来的环境与消防隐患。此外,智能回收机时尚的外观还提升了小区品质,改善了传统废品回收脏乱异味问题,在多个安装了智能回收机的社区,物业公司都表示业主满意度显著提高。
当然,在推广过程中,智能回收机也面临着一些难题,包括选址难、接电难、中转暂存场地难协调等。对此,清河街道指导各社区协调物业公司和业委会积极破题。街道还计划对辖区南北两座大件低值中转站进行功能区分:北库因靠近居民生活区,拟用作大件垃圾、有害垃圾中转站;南库远离居民区,会同区物资回收公司和专业三方企业用于“一袋式”上门回收和智能回收机小件低值可回收物的过渡中转暂存与分拣减容,以应对未来辖区小件低值可回收物分出量提升至20吨/天的需求。
清河街道的实践,为垃圾分类回收智能化推广提供了可复制的宝贵经验。海淀区城管委固废科科长孟占江透露,下一步,海淀区将在各街镇持续推广智能回收机,确保年底前覆盖300个居民小区,让更多居民享受到智能便捷的环保回收服务。
·对话·
清河街道将探索用AI技术监管垃圾桶站
对话人:海淀区清河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张凯
记者:在垃圾分类管理体系构建上,如何破解小区类型多样、管理碎片化难题?
张凯:针对辖区内商品房、老旧小区、共有产权房、单位宿舍等多样小区类型及物业服务能力差异大的现状,我们创新推出“一小区一对策”精细化管理模式,通过“标准化培训筑牢基础、智能化网格强化督导、专业化兜底补齐短板”组合措施构建全链条管理体系,破解管理碎片化难题。比如,为深入研究垃圾分类检查标准,提炼出“清河六条”实施细则,构建起“区级指导—街道培训—社区落实”三级培训体系,在常态化培训的基础上,开设“专班小课堂”,让基层工作人员成为垃圾分类“明白人”和“宣传员”等。
记者:街道采取了哪些措施激发垃圾分类长效治理动力?
张凯:我们发挥资金杠杆作用,通过“实际奖励+资源支持+示范引领”多维激励机制,调动物业单位主动性和创造性。比如,制定《清河街道居住小区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责任人考评方案》,组织各物业单位签订《生活垃圾分类物业管理承诺书》,明确主体责任。实行“每组桶站每月补贴300元”的动态激励政策,依据日常考核结果发放奖补资金,上半年物业激励资金发放工作已布置完毕。同时,培育长城润滑油小区、怡美家园、领秀硅谷等示范小区,用奖补资金重点支持这些小区完善智能回收设施、开展特色宣传活动、表彰分类先进家庭,形成正向循环。
记者:下一步街道在垃圾分类工作上有何规划?
张凯:目前,清河街道已构建起“上门+下楼+进小区”便民智能回收体系:“一袋式”上门回收破解“小件难题”,智能回收机下楼延伸“服务触角”,大件垃圾集中清运解决“处置痛点”。今后,我们将落实“海淀的问题要用科技的手段去解决”理念,以科技赋能迈向智慧治理。计划探索桶站管理AI智能监管技术,通过AI智能摄像头自动识别混投行为、传感器监测桶站满溢状态、大数据分析投放规律等科技手段,实现垃圾分类管理的“精准识别、主动干预、智慧决策”,持续提升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让绿色生活方式更好融入城市肌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