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非遗文创市集”与“雅集文艺表演”双线并行的文化盛宴,清代词人纳兰性德“任性”的文学魅力跨越三百年时光,与现代生活碰撞出浪漫火花,也为海淀区上庄镇“纳兰文化”品牌打造写下生动注脚。

  日前,由区文旅局、区文联指导,上庄镇党委、镇政府主办的“纪念纳兰性德诞辰370周年”纳兰雅集活动在上庄镇纳兰文化公园开启古今对话。

  [非遗市集]让文化遗产在互动中“活”起来

  上午9点,纳兰文化公园内的“非遗文创市集”率先热闹起来。青石板路之上,传统艺人挥毫泼墨,一笔一划间将纳兰词中“人生若只如初见”的婉约意境精准描绘;古风饰品摊位前,游客驻足细赏,为传统工艺与现代审美巧妙融合的巧思惊叹不已;创意设计展区更是成为热门“打卡点”,市民们在此摆好姿势拍照留念,瞬间定格下带有纳兰词元素的古风画像。“科技让传统文化离我们好近!”带着孩子前来体验的市民王女士笑着说道。

  市集现场,非遗传承人亲自上阵传授技艺,游客们踊跃参与,亲手制作折扇、拓印纳兰词句。原本静态的文化遗产,在一次次互动体验中“活”了过来。从精致的词句书签、雅致的折伞,到古法制作的折扇、现代设计的服饰配饰,市集展售的不再是冰冷疏远的“文物”,而是融入纳兰文化元素、可触可感的日常用品与艺术精品。

  “以前觉得纳兰性德是书本里的人物,现在通过这些文创产品,感觉他的词句就活在我们的杯、衣饰和案头之间。”一位摊主感慨道。“见人见物见生活”,正是上庄镇所倡导的非遗保护理念最直观的体现——文化在使用中得以传承,在流通中收获新的生命力。

  [雅集表演]诗乐舞交融开启古今对话

  与公园市集的闲适惬意相互呼应,不远处的东岳庙前广场,则沉浸在一片庄重而灵动的艺术氛围里。“雅集文艺表演”打破传统汇演的单一模式,将古典底色与现代剧场美学、跨媒介表达深度融合,并将其精彩呈现。

  伴随着《礼纳兰》的悠扬,演员们缓缓登场。词句与乐声交织缠绕,仿佛将现场观众一同带回清代的文人雅聚场景。“词韵华裳秀”则将现场气氛推向第一个高潮。表演者身着“复原”服饰,从纳兰家族的庄重朝服,到日常所穿的素雅长衫,每一套服饰都搭配着对应的纳兰词章。值得一提的是,这支表演团队由上本地居民组成,成员大多是“零基础”起步,但在舞台之上,他们以优雅的仪态和饱满的情感,将纳兰性德一生的悲欢离合与家国情怀演绎得淋漓尽致。

  “本次雅集活动最显著的特征便是‘上庄人事’。”海淀区纳兰文化研究中心理事长兼主任刘子菲介绍,“我们在村庙前搭建舞台,打通文化传播的最后一公里,让老百姓看到上自己的故事,自己的文化,真正把文化惠民落到实处。”

  这种“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模式,极大地激发了基层的文化创造活力。上庄镇居民张瑜看完演出意犹未尽,她感慨道:“今天逛了市集,看了表演,才知道纳兰性德与自己从小生长的上庄有这么深的渊源。希望雅集活动能一直办下去,让更多人了解纳兰文化,爱上传统文化。”

  [创新赋能]科技助力拓宽文化传承新路径

  “纳兰家祠东岳庙AI创意设计大赛”与此次雅集活动同步开展,为文化传承开辟了全新路径。

  大赛展区成为年轻人聚集的焦点。参赛者运用数字技术重构东岳庙古建细节,让这座千年庙宇在虚拟空间中焕发新生,也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生成纳兰词意境画作,将“山一程,水一程”的边塞苍茫与“一生一代一双人”的缠绵悱恻,以极具视觉冲击力的方式呈现出来,为古典文化的活化传承开辟了更具未来感的想象空间。

  作为纳兰家族的故里,上庄镇拥有纳兰庄园、墓地、家庙等众多古迹遗存。2015年,海淀区纳兰文化研究中心正式成立,此后与上庄镇携手,持续探索文化活化路径。此次纳兰雅集活动,是上庄镇打造“纳兰文化”品牌的重要一步。活动致力于推动文化遗存从“保护保存”向“活化利用”和“创新传播”转变,着力构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区域文化传承和创新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