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望玉泉山,东眺颐和园,海淀三山五园腹地,金河穿流而过。一群通体黝黑的蜻蜓目昆虫——黑暗色蟌悄然“落户”于此。2025年9月初,海淀区水务局水生态健康监测团队执行水生昆虫调查时,在金河首次记录到黑暗色蟌的踪迹,标志着海淀城市河流生态修复取得又一实质性进展。
“指示物种”现身三山五园水系
据了解,黑暗色蟌是均翅亚目色蟌科昆虫,胸部具有绿色金属光泽,翅多为黑色或褐色,足部具长刺特征显著。该物种广泛分布于东北至华南地区,其栖息地集中在池沼、河流等水域附近,活动时飞行姿态缓慢优雅。
由于黑暗色蟌对水质要求较高,仅栖息于流动且洁净水体环境,其幼虫(水虿)需依靠水流带来的氧气呼吸,静水环境会导致窒息死亡。黑暗色蟌在北京以往多见于山区溪流水域内,对生存环境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幼虫对重金属、有机污染物耐受性极低,成虫因飞行能力较弱难以迁移避难,种群存亡直接反映出该处水域3至5年内的污染累积效应,现已被认为是生态环境健康状况的指示物种。
据监测团队成员描述,本次观测到的雄性黑暗色蟌,体长约22至25毫米,腹部第3至7节嵌暗黄斑纹,尾端第8至9节点缀天蓝斑块。产卵的雌虫全身墨黑无杂色,体型稍小,翅脉呈黑褐色蛛网状,腿部黑黄相间,与雄性的全黑翅形成明显区别。此次不仅在金河观测到黑暗色蟌采食驻足,更罕见地拍摄到交尾及产卵的画面,这标志着经过系统性生态治理后,金河已成功重建符合清洁指示物种生存的优质水生态系统。
“观测到黑暗色蟌,是金河水生态环境的一份‘健康证’。”海淀区水务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说,“作为公认的指示物种,其存在直接反映水域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这意味着三山五园地区水系的恢复,为我们明确了未来水生态修复的工作方向。”
水生态环境质量提升重现鱼翔浅底
黑暗色蟌的发现并非孤例。近年来,海淀区多个水域都见证了指示物种的回归。2024年,海淀北部南沙河水域发现了极度濒危物种低斑蜻,这种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极危等级的物种对水体溶解氧、重金属含量及底栖环境同样具有严苛要求。而在2023年9月初,北旱河水域发现北京市重点保护水生动物——花?,经水生态及鱼类专家确认,该鱼种为近三十年来首次在海淀鱼类调查中记录,也是北京地区可查文献中该鱼种获得鱼体实物最多的一次。
“原住民”有家可回,城市河流迎“新成员”。青头潜鸭、低斑蜻、黑鹳、花?、黑暗色蟌……这些特殊“居民”的落户,共同描绘出一幅海淀水清岸绿、生机盎然的生态长卷。
“水环境是否得到提升,最直观的体现就是水生动植物种类、种群数量是否增多,因为选择生态良好的栖息地,是生物的本能。”海淀区水务局相关工作人员说,“好的水体,丰富的生境,自然会吸引动物前来栖息,也会吸引越来越多的本土物种回归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