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校一品”成为海淀教育的鲜明底色,校园里的每一处空间都被赋予了育人使命的独特场域功能,诠释着“环境育人”的深度与广度。如今,这些空间已成为教育创新实践最生动的展台,等待我们一同去探寻其背后的理念与故事。
斑马线划进校园安全课“走”在身边
为了将安全屏障筑得更牢,把关怀转化为孩子们触手可及的实际保护,北京石油学院附属第二实验小学别出心裁地推出了“校园交通安全岛”这一创新举措,同步开展“小交警”实践体验活动。为此,学校特意请来了海淀交通支队清河交通大队的交警做示范,他们以挺拔的英姿、标准利落的动作为同学们教授交通指挥的标准手势。在低年级学习区,一条小路化身“微型车道”,被清晰地划分为“来”与“去”两个方向。白色的斑马线、醒目的交通指示牌、模拟的小型红绿灯,这些城市街道上的元素被巧妙地“搬”进了校园。“同学请别越线,不许跑!”身姿挺拔的“小交警”一丝不苟地执行着任务。在“小交警”的引导下,孩子们沿箭头指示有序行走。
北京石油学院附属第二实验小学校长王梅表示:“我们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可感知、可参与、可实践的活动,让他们亲身感受规则带来的安全感。孩子们通过学习安全守则,强化安全意识,从而在心中种下一颗安全的种子。”
望远镜架上教学楼天文课学在星云间
步入航天图强小学的天文活动空间,深邃的蓝色星空顶下缀满繁星,壮丽的星系图在四周环绕。这里是学校倾力打造的天文教育专属阵地。从承载宇宙剧场的天文馆,到可开展小组研讨与模型制作的天文活动室,再到功能齐备的天文综合活动室,一系列专业化空间构成了校园里最接近宇宙的角落,不仅为孩子们提供了仰望星空的基石,更以沉浸式环境让浩瀚星海触手可及。社团学生说:“我最喜欢的地方是天文活动室,一、二年级时就在那里上天文课。我们在那里不仅收获了知识,还留下了很多美好的回忆。”
如果说专业化的空间为天文教育提供了“硬件”支撑,那么一套成熟完善的课程体系则为其注入了灵魂。航天图强小学将天文科普教育融入日常,不仅把系统的天文校本课程正式排入课表,还自主研发并出版了校本教材。与此同时,浩淼之星天文社、观测社、摄影社等多元社团蓬勃发展,确保各年级学生都能在专属的空间里,将理论知识转化为仰望星空的真实探索。“喜欢望远镜组装的同学会在天文活动室进行观测训练;喜欢拍摄的同学,会在机房里上天文摄影的课程;喜欢观星的同学去球幕里认星空。多个场景体现了因材施教的理念。”航天图强小学天文金鹏团负责老师曹玺成说。
厨房“搬”进教学楼烹饪课香满成长路
在北京石油学院附属实验小学,一阵诱人的食物香气总能将人引向一个神奇的空间。这里不见传统的课桌椅,取而代之的是明亮的操作台、琳琅满目的厨具,更有智能炒菜机器人等先进厨电设备。孩子们头戴厨师帽,身系小围裙,化身“小厨师”,正有模有样地揉捏着面团。欢声笑语与锅碗瓢盆的叮当声交织成曲,整个空间俨然一个充满探索乐趣的魔法厨房。这不仅仅是烹饪,更是学校备受喜爱的“食育课堂”——一个让孩子们在烟火气中感知生活,在亲手创造中品味成长的特色天地。
学校的中华传统饮食食育社团课程以“张扬活力劳动教育”为核心,内容扎根于北京地方特色与二十四节气的智慧之中。学生们在小雪时节腌渍咸萝卜,冬至时分包饺子。在这里,教育立足真实的劳动世界,让孩子们在传承古法技艺的同时,也能拥抱现代科技,打造出一门兼具传统底蕴与未来感的特色育课程。该校劳动教师潘泽丽兴奋地分享:“学生们做过生日面、玫瑰花馒头、冰糖葫芦等传统美食,还能与家人分享,从中感受到了中华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当交通安全岛上的“小交警”将规则内化于心,当天文教室里的“追梦者”将目光投向宇宙,当食育厨房中的“小厨师”将知识化为美味,这些特色空间超越了物理边界,成为了滋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沃土。在这里,教育的价值不仅赋予学生面向未来的能力,更让他们在真实的体验中,找到热爱、懂得生活、成为更好的自己。

















京公网安备110112020039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