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一头连着千家万户的“夕阳红”一头系着城市发展的“幸福感”。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如何让老年人安享晚年”已成为城市治理的核心课题之一。

今年以来,怀柔区以“邻里互助+公建民营”双轮驱动,把文明的温度揉进养老服务的细节里——用乡村邻里的“守望文明”填缺补位,以城区机构的“专业文明”提质增效,在完善“三级养老服务体系”中,让城乡老人的晚年生活满是文明温情。

小站点撑起乡村养老“暖巢”

桥梓镇口头村的邻里互助点,是怀柔145个农村养老互助站的“文明样板”。这些以村委会为枢纽的小站点,像一个个“文明纽带”,把党员、村民积极分子和普通群众拧成“爱心志愿队”;而一枚小小的“时间币”,则让乡村文明善举形成了温暖循环,互助员为老人理发、打扫、量血压,或是农忙时帮着打理庄稼,每完成一次服务就能攒下“时间币”,凭币兑换牙膏、毛巾等生活物资。

这枚“时间币”里藏着的,是乡村文明的“暖心规矩”:每周至少一次上门探视,细细记下老人的健康、精神和居住环境;每周一次居家照护,从打扫做饭到送药助洁,把“照料”做到实处;遇到帮不了的需求,立刻向村“两委”反馈转介,跟踪到底不撂挑子;就连政策咨询、事务代办、陪老人聊天解闷,都是互助站的“文明必修课”。

如今,这些互助站已扎根全区无养老机构的村庄,用志愿力量填补乡村养老“空白”。截至今年7月,15个街道镇乡实现互助站全覆盖,644名志愿者累计送出7万余人次服务,2100余名“空巢”老人住进了“邻里守望”的文明“暖巢”。乡村的养老路,正因这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文明情,越走越暖。

专业服务打磨城区养老“精度”

如果说乡村互助是“邻里亲”的文明底色,那城区的公建民营养老机构,就是“专业暖”的文明亮色。走进杨宋镇银铃养老服务中心,8位老人正围坐编织“银铃花”,桌上堆着待送的重阳节礼物,门口书架上的“银铃花”整整齐齐,像一片小小的“幸福花海”。“这是我春节挂门上的,自己编的才有劲儿!”90岁的李桂荣举着作品笑出声。负责人说,“银铃花”花语是“一定要幸福”——这不仅是中心的名字由来,更是城区养老“以老为乐”的文明承诺。

作为公建民营的“文明示范”,银铃养老把“专业”刻进了服务里:和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合作设“嵌入式医疗站”,日常巡诊、慢性病管理全覆盖,让老人“小病不出院、大病快转诊”;靠信息化平台打通镇乡村三级服务网,需求实时收、服务全跟踪,专业关怀不打折扣。怀柔城区的幸福里养老中心,更把“文明服务”送到了老人床头。82岁的彭女士长年卧床,政府采购的“家庭照护床位”让护理员崔艳苹成了她的“身边人”——剪指甲、洗头、泡脚,四年如一日的细致照料,让说不出话的彭女士总攥着她的手不肯放。“护理员得人人达标,更要让他们有奔头!”幸福里养老中心作为四星级机构,不仅定下专业技能标准,更用奖励和晋升机制,让护理员既有“技能底气”,更有“文明担当”。

从乡村互助站的“一币传情”,到城区养老院的“一花寄意”;从邻里志愿者的“搭把手”,到专业护理员的“心贴心”,怀柔的“双轮驱动”养老模式,正是“文明怀柔”最鲜活的实践——文明从不是遥远的口号,而是帮老人理一次发的细致,是陪老人聊一会儿天的耐心,是守着老人四年的坚持。当每一位怀柔老人都能在熟悉的环境里安享晚年,这幅“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夕阳图景,就是“文明怀柔”给全区百姓最温暖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