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慈孝文化一直滋润着每一位中华儿女的心灵。在峪口,关于慈孝的故事很多很多,一起来读他们心中的慈孝~
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梨各庄村 冯晓辉
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村人,现在就职于绿都锦绣农林发展有限公司峪口管护大队,是一名普通的农林管护员。今年46岁的我,是一个孩子的母亲、是丈夫的妻子、更是父母的女儿。二十多年来,我勤俭持家,用自己的勤劳和宽容努力经营着我们一家人的幸福生活。
我的父母身体都不是很好,20岁那年父亲突发重病,面对年迈的父母、年幼的妹妹,我放弃了学业,选择承担家庭的重担。兜兜转转做过许多工作,世态人情尝遍,终于熬过了重重苦难。我的丈夫虽然不善言辞,但他有爱心、有责任、有担当,多年以来,我们一直相互扶持,好多事情他不说,却用实际行动让我感动!结婚20多年我们经历了太多的困难和坎坷,但是我们从来没有放弃过。
这些年来我勤俭持家,邻里和睦,倡导文明,积极进取,科学育子,用微薄的收入把孩子培养成才。起早贪黑地劳动和工作,只希望孩子能够在生活中找到乐趣、希望父母能尝到新鲜、未见过的食物和果蔬。就是这个想法让我一步一步地走到了今天。
我喜欢做葫芦工艺。一次庙会上,琳琅满目葫芦工艺品把我深深吸引。于是我在网上翻找各种葫芦工艺的教学视频和资料。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七年的磨练,我终于能自己创作葫芦作品。也正是我的坚持让我的一件件葫芦作品都有幸结缘,从而增加了我的收入,提高了我家的生活质量。
战胜苦难,一家人平淡享受,这就是我认为的慈孝最好的模样。相信在我们的努力和坚持下,我们的生活会像芝麻开花节节高。
诚信传家
云峰寺 王海
每个人为人处世都有自己的原则,这也是决定一个人走多远的关键。对于慈孝,父母慈爱、子女孝顺是答案的一面;诚信不欺、立身守正的代代传承则是答案的另一面。
年过古稀,几十年风风雨雨,种过地、做过电工、当过瓦匠,虽没有大富大贵,但终究算小康生活,守着一双儿女和老伴儿,这样的生活我十分知足。
大概是3年前,我开始做马扎儿,把过去的手艺捡了起来,有过去的旧木料,也有特意买的。一个小小的马扎儿看着简单,其实和做人一样,需要经过很多工序才能成型,画线、测量、打磨,一步都不能少。做好的马扎儿送给街坊邻居一些,剩下的老伴儿就赶集去卖,平谷的大集她每次都去,有的时候还去张镇大集。无论谁买,她都会叮嘱一句:“坏了您再来找我,我们包修的”。
老伴儿的性格和我完全不一样,她外向好说,和陌生人也能很快地熟络起来。我就不爱说,尤其是生人没几句话。成家这么多年了,很多事情都是,她去说,我来做,一个眼神我们就能懂对方的意思。其实不止一个人问我,马扎本身卖不了多少钱,再长期包修,不得赔本?其实一开始我就没想着这么多,只是想着,既然会门手艺,总得有个营生吧,不为挣钱,也能锻炼身体呀!乡亲们捧场我也愿意帮到大家,只要有问题我就管修,修不好就换一个,街坊邻居讲情不讲钱,说话算话。
我也一直这样教育孩子们,儿子是搞建筑的,女儿是在药厂上班,无论工作上还是生活上,都得为自己说过的话负责任,做人必须立身守正。作为父亲,我无法给他们留下许多身外之物,但是我希望用我的行动,把做人做事以诚为本的道理深烙在他们心中。
赠人玫瑰 手有余香
坨头寺 范立荣
父辈人吃过苦、受过罪,身上很多闪光点值得我们后辈学习和传承,淋过雨的人总是想给别人撑伞,这份善念的传递就是我们这个家庭对慈孝的理解。
父亲是70年代我们坨头寺村的赤脚医生,很多现在的年轻人可能已不大熟悉了。所谓赤脚医生,就是最基层的医务工作者,没有编制,在农活之余,还要负责全村300多户村民的身体健康问题。
在那个医疗条件贫乏的年代,他靠着一双脚、一个药箱,守护着大家的身体健康。无论刮风、下雨、严寒、酷暑,谁家里人一生病,他就立刻放下手中的事情,赶紧去给病人看病。多少次半夜里,我们被急促的敲门声惊醒,又要出急诊了,父亲背上药箱,拿上手电筒,像出征的战士一样,急匆匆地消失在夜色中。
冬天里多么冷的天呀!可是他10年、20年如一日的坚守在自己热爱的岗位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因为当时医疗系统还不完善,国家需要他们这样的医务工作者。这种舍小家,为大家,不畏严寒酷暑也要为大家服务的精神,始终影响着我一家人。
父亲是很乐于助人,村里有一户人家,他的父母都得病了,他自己还有两个孩子,其中一个残疾,一大家子人都靠他一个人养家。得知他家的困难,父亲便每天亲自上门,为两位老人看病,直到病情好转,还减免了大部分医疗费。在父亲四十多年的行医生涯中,他帮助过很多的人,也因此,获得了村里人的普遍尊敬。
父亲对我们很少在言语上的教育,但他的朴实、善良、有责任心、有担当、乐于助人的精神,深深影响着我们,使我们心中有爱,眼中有光。我想家中有爱,国才有大爱。让我们把这种美德去传承、发扬,共同建设我们的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