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剪刀,一双巧手,谈笑风生间,一个个普通的面团就变成造型各异、栩栩如生的艺术品。7月10日东高村镇组织30余名“千人百村”暑期实践团队的大学生到曹家庄村,随着村民们一起沉浸式体验民间传统花馍制作艺术,了解非遗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据了解,花馍又称面花,是中国民间的一种传统面食艺术品,可以追溯到汉朝初期,盛行于明清时期,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2008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花馍主要流行于山西、陕西等地,制作工艺包括和面、压面、揉型、配色、贴花等步骤,制作工具简单常见,如剪刀、梳子等。花馍既可食用又具有观赏性,其造型多样,美观独特,还有着吉祥和孝道的寓意。
活动中,花馍非遗传承人佟国华将花膜的起源、传统习俗娓娓道来,从面团的发酵、调色,到各种形状的捏造、装饰进行示范。大家认真聆听,专心学习花馍制作工艺,进行“切面、捏型、着色”。在大学生们的巧手之下,工具夹在指间转动,通过“搓、捻、剪、按、卷”等十多道工序,面团变成了活灵活现、寓意吉祥的花馍艺术品。
北京服装学院美术学院实践团王宇晨表示:“在学习制作花馍的过程中,佟国华老师以创新思维和方式来传承和发扬传统面食文化,通过各种活动和体验,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这一传统美食。作为新时代大学生也应该积极探索,不断学习和改进。”
活动将非遗文化融于暑期实践活动,让大学生们在感触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通过互动交流增进友谊,提升团队意识,更激发了大学生“传承保护非遗、尊重崇尚工匠”的良好文化氛围。“希望通过培训,将花馍制作发展成为村里的特色产业,让村民们都能掌握一门实用的手艺,为他们创造灵活就业机会、增收致富,开辟新的途径。”东高村镇曹家庄村驻村第一书记王敏表达着自己的期望。
近年来,东高村镇曹家庄村坚持党建引领,深入挖掘本村花馍制作非遗资源,开展系列花馍制作培训活动,激活本村闲置劳动力,结合村播、短视频等方式,拓宽销售渠道,带动村民增收致富。未来,将持续创新形式、培育一批巧匠,激活一批技艺,带火一批产业,让更多“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效益”,乡村振兴的动能将更为强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