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大华山镇组织开展科技小院“春耕季”系列活动(第二期),北京农学院张国庆教授团队,科技小院合作企业负责人、赤松茸种植户代表等参加。
农学院张国庆教授团队实地查看后北宫村“自然农法”蔬菜种植基地的赤松茸种植情况,针对温室种植与露天种植的不同特点,分别提出了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指导建议。包括种植环境优化、种植技术改进等多个方面,为种植户们指明了更加科学合理的种植方向,有助于提高赤松茸的产量和品质。
随后,一行人对采收的赤松茸进行了分析。通过对赤松茸的外观、大小、色泽等多方面的观察和评估,结合当前的种植环境和管理措施,深入探讨了影响赤松茸生长的各种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这一环节不仅有助于及时发现种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还能为后续的种植工作提供宝贵的经验参考,进一步提升赤松茸的种植水平。
指导结束后,一行人来到大峪子食用菌科技小院进行参观。实地考察了小院的设施建设与部分成果展示,讨论了小院在赤松茸种植技术研发、品种改良等方面的发展思路并提出了诸多建设性的建议。这些建议涉及加强科技小院与镇、村之间的深度合作、拓展市场渠道、提升品牌影响力等多个方面,为小院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近年来,大华山镇坚持“一主多特”发展模式,在巩固大桃主导产业的基础上,围绕“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积极探索适宜本土发展的特色产业。依托农科院、农学院等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农业科技项目的技术支持,大华山镇探索出一条“循环农业”的发展新路径,创建“桃枝源食用菌林菌高效循环‘博士’农场”“赤松茸智能分级装备项目”两个博士农场及“大峪子食用菌科技小院”,逐步形成基于林下种植一产为基础的二产三产融合发展趋势。
下一步,大华山镇将依托“科技小院+博士农场”农业科技项目协同发展模式,将科技特派员等资源进行有机整合,打造集桃枝废料资源化处理、食用菌栽培技术引进与种植、优质赤松茸智能分拣与赤松茸加工生产线于一体的循环高效型生态农业全产业链,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发展,进一步提升农业产业的附加值,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助力大华山镇农业产业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贡献坚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