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平谷区平谷镇和平街村,百年传承的仁义精神如春风化雨,浸润着每一寸土地。近日,华北电力大学知行合“义”实践队在“千人百村”大学生实习实践活动热潮的背景下,前往和平街村。她们走进“乐年餐桌”,为老人打饭,暖胃更暖心;深入“爱心菜园”,用双手掰下香甜玉米,为下一顿爱心餐备齐食材;来到和平庄园,探寻“仁羲泇•兴”的品牌踪迹,共许平谷镇和平街村第三季荷花节的约定。一粥一饭、一菜一园、一花一木,皆是仁义文化的生动注脚。
爱暖食光,情满乡村
清晨六点半,和平街村“乐年餐桌”已飘起阵阵米香。老人们有序地排起长队开始等待属于他们的爱心美食,实践团成员们和工作人员一起戴着口罩和帽子将熬煮好的米粥和菜汤端出后厨,搭配现蒸的菜包和咸菜盛入老人们碗中。随着长队渐渐缩短,饭桌也逐渐热闹起来,老人们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喜悦。
用餐结束后,实践团成员们没有急着离开。她们拿起抹布擦拭餐桌、清扫地面,帮助工作人员将碗筷整齐归位。在收拾餐桌的过程中,实践团成员们一边井然有序地进行擦拭和摆放,一边同在场的老人闲谈,互相交流生活中的琐碎故事和心得感悟,相处十分融洽。
爱在菜园,玉米飘香
收拾完毕后,村委们带实践团成员们来到“爱心菜园”里,绿油油的玉米秆在风中摇曳,经过工作人员教学后,实践团成员们纷纷动手掰起了玉米。轻拧玉米穗,金黄的玉米便落入篮中。从菜园到餐桌,玉米的旅程凝聚着众人的心意,实践团成员们清晨采摘,经厨房阿姨现场加工,最终化作那“最香甜的玉米”。
仁义,是清晨的一碗热粥,是饭后的一块抹布,是代代相传的牵挂。仁义,是土地里的耕耘,是餐桌上的香甜,是左邻右舍的守望相助。仁义,也可以是乡村振兴的创新探索,是先进理念的执着坚守,是品牌背后的文化底蕴。
实践助农,梨香荷韵
在告别了乐年餐桌旁大快朵颐、笑语欢声的老人们,品尝了在爱心菜园里辛勤劳作掰下的筐筐苞米后,知行合“义”实践队便跟随着村书记王秋菊和其他村委会干部们,来到和平街村的“飞地”——垤子峪。
实践队成员们首先走进的,是垤子峪仁义果园高效密植果园,近距离观赏了和平街村仁義泇·兴的仁义果,即山谷酥梨和山谷旮瘩梨,观察了解其种植环境、生长状况。
通过和平街村王书记的耐心讲解,实践队成员们得知“仁义果”依据其外在形态的不同,分为“旮瘩梨”和“酥梨”,前者“其貌不扬”,呈小旮瘩一样的球形,但口感却比足够鲜甜的酥梨还要甘冽。王书记说,仁义果最早通过嫁接培育。那么嫁接作为无性繁殖的一种,保持母本优良性状,何以让和平街村垤子峪的仁义果兼具雪花梨的个大酥脆和库尔勒香梨甘甜、水分多、无渣的特点呢?这都得益于仁义果园独特的地理环境、位置和气候——日照时间充足,土壤肥沃,有山水灌溉且昼夜温差大,利于有机物充分积累。
谈起“仁義泇•兴”果品,王书记感慨当时做出注册商标的决定、小而精的销售路线没有错,充分贴合了垤子峪“仁义果”肉质细嫩无渣、口感酥脆多汁、口味甘甜清香的优良品质,并承载着和平街村代代相传的“仁义精神”,同时具备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有了对于“仁义果”初步认知与深刻印象,书记便呼吁实践队成员们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拍摄照片、录制视频,鼓励以各自的方式记录生长的“仁义果”,宣传和平街村的“仁义精神”。
随后,实践队成员们来到了垤子峪占地25亩的荷花池旁。炎炎夏日,荷花整体长势良好,连绵恣意开放,一派“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景象;仍有的花骨朵儿含苞待放,惹得振翅的蜻蜓驻足歇息,又有“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生机。
实践队成员们和村委会干部们在整池荷花中央的石桥上,一同录制了平谷镇第三届荷花节的宣传视频。高温酷暑也抵挡不住,大家的盛情同艳阳高照的天气一样“热”。
实践队成员们和村委会干部们在整池荷花中央的石桥上,一同录制了平谷镇第三届荷花节的宣传视频。高温酷暑也抵挡不住,大家的盛情同艳阳高照的天气一样“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