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是提升城市品质、改善居民生活环境的重要抓手。《城市更新专项规划》明确北京的城市空间更新要以存量空间的三大设施、生产空间、生活空间与公共空间为重点,加强街区统筹,通过系统强化公共服务、市政和安全设施的支撑能力,推动城市环境品质、空间结构和功能效益的整体优化提升,为构建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提供有效的空间载体。

滨河街道以“打造人民所需的宜居空间”为核心目标,聚焦居民急难愁盼,通过实施城市更新五角星项目、住宅老旧电梯更新、绿谷新苑地下人防工程再利用项目、党建协调和美共享停车项目、完善步行街15分钟便民生活圈等一系列举措,在公共空间利用提升中走出了一条富有温度与活力的创新之路,为基层城市空间利用提升及城市更新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主动扛起责任,在打造“有温度城市”中走在前、做表率。

一、主要做法

1城市更新为支点,多维发力的宜居新图景。

滨河街道的“城市更新嵌入式五角星项目”,围绕“七有五性”,以满足群众养老、文体、便民等需求为抓手,全方位推动辖区人居环境、公共服务、文化传承与社区治理的协同升级,让居民从“住有所居”迈向“住有宜居”。

居住环境更新,老旧小区“逆生长”。针对辖区内多个建成年代久、设施老化的老旧小区,滨河街道以“一小区一方案”的精细化思路推进改造。以南小区为例,引入住总集团,开展楼本体厨房卫生间上下水改造,以及自行车棚改造、室外管线改造、景观小品提升等工作,直接惠及居民1586户,施划停车位,设置垃圾分类投放区、翻新楼道并安装扶手,有效解决小区停车位紧缺、环境脏乱差等“急难愁盼”问题。同时南小区锅炉房和老街道办公楼进行改造提升,共盘活低效闲置城市空间资源4781平方米,打造集社区服务中心、邻里商业中心、文体活动中心、康养照料中心一体多能的嵌入式社区服务综合体,入选北京市住建部“城市更新优秀项目”,商铺出租率达60%。同时,在园区公共空间举办“邻里文化节”“露天电影”等活动,拉近居民之间的距离,让社区内充满“烟火气”与“人情味”。新建的社区温馨家园将于国庆前正式投入运营。作为城市更新五角星项目另一角,承平园、平粮锅炉房8000余平米闲置空间也即将完成工投入使用,拉动周边相关产业协同发展。

“垂直交通”焕新,居民出行“安心梯”。电梯是城市垂直交通的“生命线”,也是居民出行的“加速器”,在城市居民生活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不少老旧电梯随着使用年限增长进入“老年”状态,出现轿厢抖动、运行异响等问题,且存在安全隐患。街道以党建引领,创新“五真”工作法,完成95部老旧住宅电梯更新改造工作,惠及10个小区4019户居民,辖区近1/5户居民受益。以最短的时间、最高的标准,跑出电梯更新滨河“速度”。以三个100%,做到应报尽报、应改尽改、应开尽开,切实把惠民工程好事办好、实事办实,在打造“有温度的城市”中扛责任、走在前、作表率,切实增强了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公共设施提升,便民服务“零距离”。街道以居民需求为导向,系统性升级公共服务设施,在适老化与适幼化改造上,重点打造“全龄友好型”公共空间。例如:在金谷东园社区紫贵庄园小区,利用地下停车场空地打造了“童趣乐园”,引入优质体适能培训企业,配备安全环保的运动设施,定期开展少年儿童体适能培训;利用地上120平米,引入和特康餐饮企业改造为养老助餐点,在营业一年后,以微利可持续模式,继续将金谷东园小区三间闲置小屋变身成周边居民就餐点,为社区及周边商户提供健康、普惠的就餐服务,两家助餐点累计服务辖区老年人25000余人次,周边商户3000余人次。滨河社区在公园内围绕4棵“大树”建设开放式共享图书馆,配备共享“老花镜”“彩铅笔”,打造“24小时不打烊”的阅读空间,为少年儿童及老人搭建起便捷、有趣的公共阅读氛围。同时,在各社区布局“口袋式”健身场所,配备多样性健身器材,满足居民日常锻炼需求。闲置空间改造后的小区不仅“颜值”提升,更充满了人文关怀,居民的居住体验和幸福指数得到了质的飞跃。

把握文化传承,城市温度“活态化”。在城市空间提升利用工作中,将“住有所居”向“住有宜居”转变。在府前街街边空闲绿化带内,以我区桃树枝等园林废弃物为主要材料,通过艺术化设计和无害化处理,聘请花木集团草木设计师建造“高大尚平谷1351K”图景雕塑,设置20道高大尚平谷、垃圾分类、文明创城题库开展扫码有奖答题,倡导居民积极践行“自己的家园自己爱,自己的家园自己建,自己的家园自己管,自己的家园自己护”,以精神文明引领,扮靓花园城市。让更多群众享受到“家门口”的优质普惠公共服务,补齐社区服务短板。首创“流动集市”进社区,挖掘小区周边的“金角银边”,梳理盘点可利用空间变为城市“赶集路线”,发动优质企业参与农副产品、日常生活用品推介,在促进经济发展同时,将“惠民”与“为民”深度融合,让居民在烟火气里寻幸福味,感受滨河有温度的社区生活。在区相关部门支持下,街道见缝插针盘活8处小微空间,成为居民步行可及的“家门口好去处”。已开辟老年人活动场所嵌入式设施22 处,组织老年人文体活动 130 余次和讲座 163 次。让居民在参与中感受文化魅力,增强对社区的文化认同与归属感,让城市文化在城市小微空间中“活”起来。

2人文关怀为重点,城市闲置空间的“焕新记”。

文化艺术为桥,冰冷建筑有“新色彩”。聚焦“强邻里互动、激居民主人翁意识”,对宜心社区3号楼角、建西社区和悦嘉园西门泵房2处微小空间进行艺术改造,让冷清角落变“暖心据点”。改造中,街道摒弃“单向推进”,宜心社区逐户走访68户居民,以“拉家常”讲方案、纳建议;最终打造的“文化+社区生活”主题立体画、三面3D沉浸式彩绘,既成打卡地,更成互动纽带。居民驻足共读、聊家乡特色,互动延伸至周边社区。如今,老人带娃认家乡符号、年轻人帮长辈拍视频,自媒体博主主动宣传,街道以“小改造”实现邻里互动、主人翁意识、城市温度的“大提升”。

焕活人防空间,社区服务有“新载体”。人防工程是城市的“安全屏障”,但长期闲置也造成了资源浪费。滨河街道创新思路,通过争取市级“疏整促”资金,将绿谷新苑社区地下人防工程通过合理升级改造,将800㎡“沉睡空间”变身“悦民空间”。设置国防宣传教育文化墙90㎡,配套科普知识地画,在居民休闲之余提升国防科学素质,同时开辟容纳6种健身器械、2组乒乓球场地、1处台球场地的休闲健身区域,能够同时满足30余名居民提供休闲运动需求,使其兼作应急避难场所、健身场地、文化活动及儿童休憩区为一体的综合性场所,有效提升为民服务能力。这种“平战结合”的改造模式,让“被人遗忘的”地下人防工程,在平时服务于民,在战时保障安全,实现了“闲置空间多用途”的效益最大化。

拓展闲置场地,停车难题有“共享经”。一是党建协调和美购物广场、谷财集团、长吉喜宴实施共享停车。针对辖区内老旧小区多、商业体集中、停车资源供需失衡的问题,街道通过党建协调委员会,协调谷财集团在非工作时段将60余个车位向周边两个小区居民免费开放,协调和美购物广场在夜间将124个停车位晚22点至次日早7点向居民免费开放,长吉喜宴腾出160余个车位在停业时段供居民免费停放,通过资源整合、错时共享,破解“停车难”这一城市治理痛点。二是解决府前前西街7号楼(信息大厦)乱停车问题。社区探索“物业+社会化运营”的模式,将信息大厦南侧空地铺设平整并施划车位40余个,配合智能停车管理系统,通过错时共享的机制,营造“停车入位、入位收费”的氛围,既解决70余户居民停车难题,又方便了众多企业和市民临时停车,极大提升办事效能!“共享停车实施后,在夜间加大了居民对和美购物广场和长吉喜宴两家企业的好感度,实现了多方共赢。对居民而言,可选择的停车位更多,停车成本降低;对机关单位和商业场所而言,闲置车位产生了经济效益,也缓解了周边交通压力;对城市街道而言,交通秩序得到改善,居民满意度显著提升。

3民生服务为要点,多元参与的温度新画卷。

24小时服务驿站,奔波忙碌的“栖息地”。同时街道整合步行街警务工作站、建设银行等四个位置作为暖心驿站,挖掘50个友好商户,腾出店内闲置角落,为骑手提供休息、充电、遮阴取暖、优惠大打折等服务。在社会工作部的大力支持下,在步行街中段选取一处“金角银边”,搭建起区内第一个24小时暖心驿站,左右都能直通住宅小区,极大的方便上班人群、儿童、骑手等各类人群临时休息、避雨使用。

城市友好商圈,商户自治的“助推器”。滨河街道以步行街为核心,辐射南小区、和美购物广场,打造“15分钟便民生活圈”,让居民在步行15分钟范围内,就能满足购物、餐饮、医疗、教育、休闲等全方位生活需求,真正实现“圈”出幸福生活。宜心社区创新“135”工作法,居民从逛商圈变成了护商圈,商户从只顾着做生意,变成了好邻居,骑手从外来客变成了自家人,这样一来,社区干事有力度、骑手心里有热度、治理遇事有韧度、商圈呆着有温度的好局面自然就出来了。

小巷环境提升,步行空间的“舒适感”。滨河街道将背街小巷精细化提升作为重点民生工程扎实推进,整治30余条背街小巷,其中建南社区26条背街小巷在60天内将污水管、化粪池、路面完成一次性改造提升。一是“一居一品”塑特色。以党建为引领,深化“一居一品”,凝聚社区共治自治力量;紧扣“新建与原建、创新与历史、整治与民需”三个融合推进整治,形成和谐共存的新格局。二是靓化升级树形象。提取传统色彩、元素符号作设计语言,打造金谷园法治街巷、建南七彩胡同等式样精品街巷,实现传统与现代融合,让每条街巷各具特色。此外,街道还完善了老旧小区内无障碍设施,如盲道、坡道、无障碍扶手等,确保特殊人群也能便捷出行;在步行街周边规划非机动车停放区,规范车辆停放,保持街道整洁有序,让居民在出行中尽享舒适。

二、经验总结

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更新实践路径滨河街道在城市更新引领公共微空间改造提升的实践中,形成了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一是坚持“人民至上”,聚焦群众需求。

从项目选题到方案制定,滨河街道始终以居民的“急难愁盼”为出发点。无论是老旧小区改造、住宅电梯更新、停车资源共享,还是15分钟生活圈建设,每一项举措都源于对居民需求的深入调研,确保城市更新改到居民心坎上,让居民成为最大受益者。

二是注重“创新驱动”,激活空间价值。

在绿谷新苑地下人防工程再利用、和美共享停车等项目中,街道突破传统思维,通过功能创新、模式创新,让闲置空间、分散资源焕发新生,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为城市存量空间的活化利用提供了创新样本。

三是强化“共建共治”,凝聚多方合力。

城市空间利用提升不是政府的“独角戏”,而是社会各界的“大合唱”。滨河街道通过搭建居民议事平台、引入市场主体参与、发动社会组织协同,形成了“政府引导、居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共建共治格局,让城市更新成果更具可持续性。

四是突出“温度营造”,彰显人文关怀。

在实施过程中,街道始终注重“人文温度”的营造。无论是适老化改造、全龄友好空间打造,还是文化传承、邻里互动,都体现了对居民精神需求、情感需求的关注,让城市更新后的空间不仅“宜居”,更“宜心”。

三、未来展望

持续深耕,打造更具温度的宜居街区。下一步,滨河街道将继续深化城市更新工作,在现有项目的基础上,探索智慧社区、低碳社区建设,引入更多智能化、绿色化的技术与理念,持续提升公共空间的品质与活力。同时,将进一步挖掘辖区文化特色,打造具有滨河辨识度的城市更新品牌,让宜居温度空间的“幸福图景”在滨河街道不断延展,为平谷区乃至全市的城市更新工作贡献更多“滨河经验”。城市更新永远在路上,滨河街道以“打造人民所需的宜居温度空间”为目标,通过一个个民生项目的落地,让公共空间更有品质、让居民生活更有温度,真正实现了城市更新与民生改善的同频共振,绘就了一幅“宜居滨河、幸福家园”的美好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