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谷区的田间地头,一座座科技小院正悄然改变着传统农业的面貌。自2019年全区首家科技小院落户以来,平谷区以“党委领导、院校实施、师生扎根、多方联动”的创新模式,构建起覆盖全区17个涉农乡镇的32家科技小院,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科技引擎”。

【高大尚平谷】策划系列报道

陆续刊登各涉农乡镇科技小院的

成效与亮点

展示平谷科技小院的迷人风采

一同领略科技赋能乡村的精彩篇章

本期我们聚焦

↓↓↓

新农屯科技小院

以科技创新为笔 书写传统农业转型篇章

新农屯科技小院是中国农业大学与山东庄镇、北屯村三方协同共建的基层农业科技服务平台。在北屯村的田间地头里正以科技创新为笔,书写着传统农业向高效、绿色、品牌化转型的生动篇章。自2022年11月正式落地北屯村,这座科技小院依托中国农业大学科研与人才优势,紧扣北屯村资源禀赋,以“技术落地、产业升级、农民增收”为核心目标,通过关键技术研发推广、品种优化、全链条服务,成为推动当地产业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聚焦产业痛点 研发推广关键技术

针对北屯村及周边地区小麦种植“品质提升难、资源利用率低、管理成本高”等问题,依托中国农业大学技术优势,科技小院研发并推广四大核心技术,覆盖作物生长全周期,为传统农业注入科技动能。

富硒小麦纳米硒营养强化技术作为农产品培育的核心技术,通过“生物纳米硒合成+精准施用”实现小麦品质升级。科技小院采用前沿生物纳米硒合成技术,制备粒径小于100nm的纳米硒肥,具有比表面积大、生物活性高的特点,可提升小麦根系与叶片的吸收效率;结合小麦不同生育期(孕穗期、灌浆期)对硒的吸收转化规律,确定叶面喷施的施用方式,其中灌浆期喷施0.05%纳米硒肥,可使小麦籽粒硒含量达20.4μg/100g,符合功能性农产品标准。2023-2024年,科技小院在北屯村选取100亩小麦田推广应用,产出的富硒小麦经检测,有机硒占比达85%(人体吸收率高于无机硒30%),每亩增收4000元,为后续打造“北屯富硒”农产品品牌奠定基础。

针对传统氮肥“肥效短、利用率低、易流失”的问题,科技小院引入稳定性长效氮肥并优化施用方案。该肥料属于缓释型氮肥,通过添加脲酶抑制剂与硝化抑制剂,可以延长肥效性,并提高小麦对氮的吸收利用率,可一次性满足冬小麦从苗期到灌浆期的氮素需求。

针对北屯村260亩大面积耕地“人工管理成本高、农药利用率低”的问题,科技小院引入无人机飞防技术,实现种植管理智能化。采用多旋翼植保无人机,配备厘米级导航系统,可实现“定速、定高、定量”精准喷洒,作业效率达每亩5分钟(是人工的24倍);更智能的是,无人机可根据土壤墒情、苗情数据动态调整喷洒参数。

全链条赋能 带动增产增收

科技小院不仅聚焦技术突破,更以“产前技术指导、产中过程管控、产后品牌打造”为服务逻辑,构建覆盖果蔬产业全链条的服务体系,推动北屯村产业转型升级。

在品牌培育方面,科技小院协助北屯村注册“新农屯”农产品品牌,设计富硒小麦、富锌小麦专属包装,通过品牌化提升产品附加值。如今,富硒小麦粉等特色产品已从“田间地头”走向“市场”,成为北屯村农业的新名片。

在市场拓展端方面,科技小院打通“线上+线下”融合渠道:对接平谷区农产品展销会、社区团购平台,并参与央视直播带货。2024年,通过多渠道销售富硒小麦粉、鲜食玉米等产品,带动村集体增收15万元,让“北屯味道”飘向全国。

扎根乡土 从“村外人”变成“村里人”

驻扎在科技小院的学生们脱下校服、换上农装,他们与村民一起在田地里劳作、与村民在田间交流学习、跟村民学习剪枝和果树套袋、指导村民防治病虫害、上街帮村民推销农产品、帮助村民给采摘园地图定位。

乡村振兴不仅是产业的振兴,更是精神的共鸣。学生们主动融入乡村文化肌理,积极参与精神文化活动,举办端午“村宴”,加强与村民的交流互动,增强村民的信任,逐渐由“村外人”向“村里人”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