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罗营镇坚持党建引领深入贯彻落实“百村示范、千村振兴”工程有关要求,牢牢把握“大城市带动大京郊、大京郊服务大城市”战略理念,紧扣高大尚平谷建设及“1351K”发展目标,稳扎稳打、迎难而上奋力打造市民乡村休闲生活向往地,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

聚才提质 夯实振兴根基

引才蓄能强发展

镇党委牵头成立乡村振兴“新”联体,建立七大行业联盟,吸纳500余名各界人才成为“荣誉新村民”。村党组织书记积极对接人才,定期了解“新村民”需求,邀请参与日常管理,鼓励人才导入资源,为“美丽经济”发展储备了坚实动能。

新联体成立大会

 

        生态提质亮底色

党员干部带头守好绿水青山,持续优化自然环境,生态环境得到更大提升,白尾海雕、中华小浣熊等珍稀物种栖息镇罗营,接连打造湖畔花海、梯田花海,升级改造梨花谷、风筝谷等街区景观,人文景观和自然风光共同提升,成为镇域发展的鲜明底色,美丽风景独具特色。

抗灾增效促双赢

面对灾情,始终坚持“安全与发展并重”理念,在市区多轮实地指导与资源支持下,将“重生”抗洪纪念展升级为沉浸式防灾减灾实景教育科普基地,成功入选市级现场教学点,累计接待游客上万人次,有效实现科普宣教普及与村集体经济增收的双向赋能。

“重生”镇罗营抗洪纪念展

 

       实干赋能 激活发展动能

品牌引领助增收

依托党组织引领、人才支撑的双重合力,注册“山水镇罗营”全品类商标,培育国家地理标志,挖掘泉水、物产、气候等多元特色资源,延伸打造“山营里”“泉水火锅”等6个子品牌,培育网红村书记,构建小红书、抖音、快手新媒体传播矩阵,实现品牌破圈、产业增效。

多元业态添动能

立足镇域资源,村集体积极盘活闲置资产、培育特色业态、拓宽增收路径。上镇村将160亩闲置果园改造成湖畔耕读园,让废弃果园成为社会大课堂实践基地和全国首家现代义田示范基地;东牛角峪村引入栖迟林泉露营地,填补全市高端市场空缺;桃园村以“村院企”合作模式,将破旧厂房打造成“乡里云坊”植物工厂,成功开拓外贸市场;下营村落地中韩合作“阿谷谷”动漫主题咖啡厅,联合公平田野推出“我在梯田有亩田”认养活动;西寺峪村依托梨花大道发展果窖经济,梨窖咖啡成为网红打卡点,明年计划新增果窖烤吧、火锅等体验项目。张家台、玻璃台、五里庙等村积极推进旅游驿站建设,持续丰富“吃住行游娱购”消费体验场景。

上镇村湖畔耕读园

 

       活动引流促消费

推出“春赏花海、夏游研学、秋收采摘、冬享民俗”四季活动;市场化运营“冰雪嘉年华”“动漫风筝节”“梨花谷雨休闲季”等节事赛事。“环长城100越野赛”入选北京市体育精品项目,“到平谷·镇罗营看村晚”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国春季、夏季村晚示范展示点,切实以党建引领、人才赋能激活了乡村消费潜力。

梨花谷雨休闲季

 

      共享惠民 实现民生期盼

建立联农带农机制

镇党委统筹规划、村级党组织具体落实,构建“村收-镇售-民得益”增收模式,通过统一收购标准、品牌包装和销售渠道,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乡村CEO运营“营里好物馆”,以高于市场价收购农户产品,通过线上线下多渠道销售,实现利润返还,切实让利于民,形成良性循环。

“研学平谷”品牌发布会

做好“土特产”文章

高大尚冰糖葫芦火爆出圈后,进一步开发“金如意”黄山楂冰糖葫芦,围绕红果(山楂)创立特色产业园,筹备建设冰糖葫芦生产线,推动红果、蜜梨、红薯等土特产的精深加工。衍生并培育文创编织产业,拓展到河南洛邑、河北邯郸等城市及高校销售、合作,帮助103名农村妇女“家门口就业”。探索“泉水+”经济,发展火锅和康养产业,带动农产品销售。

慈善助农拓销路

聚焦第三次分配,探索慈善助农、村民增收新路径。联合北京市慈善协会启动“现代义田”项目,打造“义田好物+兵团好物+十堰好物+营里好物”名优产品市集,开通“快手”线上专区,借助慈善力量拓宽销售渠道,助力村民增收。

现代义田启动仪式

镇罗营镇通过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实现了“美丽风景”向“美丽经济”的有效转化。截至目前,全镇年度接待游客量突破20万人次,带动农文旅年度消费近400万元,互联网相关话题阅读量超442万次,累计培育31家精品民宿,打造4条特色旅游线路,农文旅融合发展成效显著,成为平谷区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