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延庆,有199个移民村、约2.6万水库移民。多年前,水库移民为支持水利事业发展,牺牲小家、成全大家,迁离故土、重新定居。为支持移民村特色产业发展、拓宽移民增收渠道,各级政府加强后期扶持,市、区各相关部门严格按照《关于完善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意见》《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基金项目资金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有力实施后扶政策,严格规范资金使用,让移民群众切实享受政策“红利”。
2023年,区水务局聚焦产业发展,创新移民扶持模式,在全市首批试点实施十大产业项目,助力乡村振兴。按照后扶政策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利益联结的扶持思路,区水务局聚焦市域经济、产业发展、群企利益等关键点设立项目,努力开创“搭建新平台、联结新主体、带动移民致富”的有效路径,努力做到产业发展和移民收益“两个”可持续。
值得一提的是,十大产业项目累计辐射我区7个乡镇,22个移民村,1.8万余人口,总投资5445万元,当年村集体产生固定收益200万元,村集体还能陆续获得10%至50%不等的利润分红。目前,4个项目已于2023年完成,剩余项目计划于2024年完成。
“钱生钱”反哺移民
1月20日,张山营镇马庄村村民代表大会上,“三资”使用情况是一项重要议题。2023年村集体自有资金稳中有升,离不开探路者露营基地项目添上的“一桶金”。“2023年,探路者露营基地落地,村集体每年能增收20万元。”张山营镇马庄村党支部书记马海山自信地说。对于这笔钱的用途,村里反复斟酌,最终经村民代表商议决定,主要用于文旅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完善、村内老人补贴方面。
据了解,探路者露营基地项目为水库移民扶持中心的水库移民扶持项目,项目总投资约350万元,引进“探路者”户外品牌,作为与阪泉体育公园相配套的户外旅游接待服务场所,并以全民户外公园建设为触媒,将马庄村打造成面向户外运动人群的体育服务综合体。“项目运营以来,吸引了大批消费者光临,特别是去年10月,迎来客流高峰,品牌拉动村庄周边旅游接待等,单月创收约百万元。”区水库移民扶持中心副主任高锋说。
探路者露营基地项目效益好,村集体收入自然有保障,但项目释放的红利远不止于此。村庄环境改善、基础设施完善、文明乡村倡树……有了资金支持,村容村貌、接待能力更上一层楼,为村庄发展奠定基础。“软硬件是增收的基础,客流是增收的保障,人来了,农产品、民宿、餐饮销量上去了,农民收入、集体收入越来越高,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会越来越好。”马海山兴奋地谋划着村子发展。得益于后扶项目带动,马庄村“钱生钱”长远致富也有了门道。
探路者露营基地项目是十大产业项目中的典型。目前,张山营镇马庄村探路者露营基地、刘斌堡乡姚官岭餐车集市建设、张山营镇小河屯高效示范果园、康庄镇小北堡村和东官坊村农业设施升级示范项目均已通过验收。可喜的是,姚官岭餐车集市建设项目已于去年7—10月试运营,试运营期间平时客流量在2000人左右,暑期日均客流量在4000—5000人,以此为基础,姚官岭村成功举办消夏避暑节,周末吸引人流量超1万人,试运营期间带动村庄民宿等总收入超15万元,实现当年实施、当年落地、当年收益,移民村正在完成从“输血”向“造血”的有效转化。
“1+1”良性循环
近日,沈家营镇西王化营村红薯工坊项目标书已发送区有关部门审查,接下来将根据部门审查意见进行修改完善,并陆续启动后续工作。“按照预期计划,我们在1月底招标,3月进场施工,保障年内顺利完工,尽快投产运营、产生效益。”沈家营镇生态环境管理中心七级职员郝亮说。
西王化营村属于整建制移民村。按照“一村一品”思路,村子大力发展甘薯产业,目前,已种植出了红、黄、紫、粉、白等彩色甘薯,销售模式逐步向品质化、礼盒式发展,“京郊甘薯第一村”的名声越来越响亮。
“为甘薯产业添把柴,让移民村经济发展的‘灶台’烧得更旺。”抱着这样的思路,区水务局联合沈家营镇设立西王化营村红薯工坊项目,助力西王化营村走出一条集庭院育秧、规模种植、新产品推广、甘薯宴开发、农产品加工和有机农产品生产为一体的都市化农业发展道路。
从西王化营村红薯工坊项目实施方案中记者了解到,该项目在“靓颜值”方面,将对现状范围内陈旧建筑的外立面、室内装修、水电气热等设施进行改造提升,对室外场地景观进行绿化美化;在“增内涵”方面,着重展示红薯种植、红薯采摘、红薯储藏等薯类文化。同时,还将推出红薯加工和露营、美食DIY手工、农特产购物等乡村文化体验,不久的将来,一个功能完善、设施齐全的现代农业休闲园区将脱颖而出。
该项目落地,具备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增加村集体收入、拓宽红薯产品销路、盘活闲置资产、促进就业、带动农业休闲经济发展等方面均具有带动作用。最显著的是,项目投入运营后,运营企业每年向村集体支付场地租赁费用60万元,并将当年纯利润的30%作为分红分配给村集体,真金白银收益是村子发展重要保障之一。“扶持项目与种植产业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村子精心培育的番薯产业是现代农业休闲园区的基石和流量,现代农业休闲园区的建立将进一步丰富要素供给,提升‘京郊甘薯第一村’影响力,两者的结合定能够产生1+1>2的效应。”郝亮说。
起跑即冲刺、开局即争先。据区水务局介绍,其他项目也在紧锣密鼓推进当中,其中,张山营镇下芦凤营村双层巴士项目正在申报运营手续,预计3月投入运营;妫水河夜游项目正在采购船只、安装设施,预计5月投入使用;八达岭亲水露营公园项目已开工建设,预计年内完工。
增效能全心为民
后扶项目让移民群众有了发展基础,未来发展信心更强、发展干劲更足、发展势头更好。但如何提高后扶资金和项目的管理效能,确保资金高效使用、项目发挥效益,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对此,区水务局主要从“盘活移民村闲置资产,将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结合地区产业,注入发展资金,壮大集体经济”“争取2024年度中央项目资金名列全市第一”“充分发挥年轻水务人优势,助力移民后扶工作”4方面发力,保障移民政策落实落实到位。
区水务局党组高度重视移民后扶工作,从各科室抽调10名高学历年轻水务人,一人一项目,全流程跟进,为项目推进增添新思路、新见解、新活力。“同时,我们注重在项目中锻炼新人、培养新人,有的年轻干部虽能力出众,但资历尚浅,要通过项目激扬他们的‘五种劲头’,为他们提供成长、成材的平台。”区水务局副局长王伟叶介绍。10名年轻的水务人在干中学、学中干,为项目推进付出诸多努力,也积累了不少工作经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感谢局党组给予我们的机会,能有幸参与到重点项目中来,用行动践行初心,用责任履行使命,今后我们会积极进取、实干担当,为助力延庆发展、增进民生福祉贡献绵薄力量。”区水务局规划计划科工作人员杨波说出了年轻水务人的心声。
项目实施注重结合地区产业,让后扶资金成为“增收活水”。为壮大当地果篮子、菜篮子的收益,区水务局投入资金889万元,提升改造张山营镇小河屯村高效示范苹果园、康庄镇小北堡村和东官坊村温室大棚项目,促进助力移民增收致富。
走进东官坊村,一栋栋新修建的标准高、规模效益好的温室大棚整齐划一地排列在地头。“T”型钢支架加固、大棚后墙砌砖加固、保温板下钢骨架更换、棚顶保温板更换……提升改造后的温室大棚“焕然一新”,光照、温度、整体稳压性设计等各项指标进一步提高,能够满足种植户不同季节生产要求。“乡村振兴,产业先行。在后扶项目支持下,我们村设施农业更加标准化、规模化,村民增收致富的信心更足了。”康庄镇东官坊村党支部书记哈玉民说。
移民后期扶持政策落实落地、移民扶持资金效益充分发挥,是关乎移民民生的重要工作。区水务局将紧紧围绕水库移民后期扶持中长期目标,以水库移民增收为导向,按照优先解决突出问题的原则,集中力量办大事,统筹实施有利于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增加移民收入、加强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人居环境的项目。
一项项惠民工程、一张张灿烂笑脸,有力的政策,得力的措施,让移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2024年,区水务局将着力优化资金使用方向,聚焦特色产业,充分发挥后扶资金效益。以运营为导向,助力乡村振兴,通过挖掘村庄优势资源与历史文化,盘活村庄闲置资产,引入更多优质企业与村集体合作,探索开展产业联动运营模式,增加品牌带动效应。主动服务谋划项目,根据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规划任务及年度资金规模,建立完善的项目储备库,确保对年度计划进行及时调整和补充,让移民群众切实享受后扶政策红利,实现村庄美、村民富、产业强、“钱”景好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