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29日至8月2日,受台风“杜苏芮”影响,北京市遭遇特大暴雨灾害,流域性特大洪水导致我区89处供水设施、33处排水设施、4座水库水闸、46条河道212公里岸坡等水利设施不同程度损毁。在延庆区委区政府坚强领导下,区水务局会同各部门、各乡镇,全力推进水毁灾后修复和重建工作,按照“一年基本恢复,三年全面提升,长远可持续发展”工作思路,系统谋划并申报审批水毁修复及水利设施三年提升各类项目12项。
截至目前,延庆区水利设施水毁修复项目、延庆区佛峪口河水毁修复工程、延庆区中小河道水毁修复工程、延庆区香村营拦河闸除险加固工程已完成主体工程建设;2023年延庆区污水处理站及污水管网水毁应急修复、延庆区2023年农村供水汛后修复、延庆区白河堡水库除险加固等工程正在加快实施。
水库修复汛前完工
2023年7月29日至8月2日,延庆水利设施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古城水库、佛峪口水库、玉渡山水库和帮水峪河、宝林寺河、西二道河、西龙湾河、黑河、五里坡沟、古城河等河道产生不同程度的洪水过程,供水设施存在不同程度损毁……
“无尽的雨水倾盆而下,山上的水流不停汇聚,我们把办公室搬到了防汛值班室,轮流值守,彻夜紧盯降雨和来水变化趋势、水位涨幅情况以及上下游汛情……”提及北京“23·7”特大暴雨灾害,区小型水库管理中心主任王迎喜记忆犹新:“此次降雨是水库建库以来最大降雨,雨量、入库水量之大超乎了我们想象,从7月29日18时开始降雨至8月1日0时3分27秒,佛峪口水库超过汛限水位638.14米,溢洪道开始溢流,最大下泄流量为13.4立方米/秒,坝下排沙涵管及两侧翼墙冲毁、排沙控制室及大坝渗压监测设备被淹没。”猛兽般的暴雨,对水库的水利设施造成破坏,坚固的堤坝、护坡留下“伤口”。
大灾之后谋大治。暴雨过后,延庆区迅速开展水利设施水毁修复工程,紧急对洪水造成的水利工程、水文观测设施等损毁处进行水毁修复。该工程包括古城、佛峪口、玉渡山3座小型水库水毁设施修复以及河道测流断面修复。
小型水库水毁设施修复过程中,施工建设单位根据受损情况,开展了石护坡浆砌、格宾石笼修复、护坦修复、库区巡查路修复等内容。“石护坡浆砌修复工作主要针对因暴雨冲击而出现的滑坡、裂缝等问题,通过重新砌筑和加固,确保护坡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格宾石笼修复则是对受损的防洪结构进行加固,增强其抵御洪水冲刷的能力。护坦修复工作重点解决因水流冲刷导致的损坏问题,确保水流能够顺畅通过,减少对水利设施的进一步损害。”施工建设单位项目负责人李志锋说。经过紧急抢修,水利设施水毁修复工程于当年竣工,为今年安全度汛打下了坚实基础。
白河堡水库连接潮白河、永定河、北运河三大水系,对调节京城用水、保护沿岸生态,作用至关重要。在应对“23·7”流域性特大洪水中,白河堡水库在拦蓄洪水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但面对超标准洪水,水库水工建筑物、干渠、水文站受到不同程度影响。今年3月,白河堡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正式开工,目前正在开展溢洪道东侧发电机房房屋修缮和溢洪道挑流鼻坎底板浇筑施工。
记者在现场看到,施工用的混凝土直接由地泵打至浇筑现场,再由工人分块摊铺平整、振捣密实、压实赶光。“白河堡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使用的都是C40W6F200抗冲磨混凝土,里面添加的聚丙烯纤维,可显著提高混凝土的耐磨性和冲击性,有效提高水利设施的防洪防汛能力。”工程负责人焦桂琴说。
据了解,白河堡水库除险加固工程预计修复溢洪道12000平方米、进水塔3600平方米、泄洪洞380米、库滨带4000平方米,更换启闭机8台,防护库区山体1600平方米,并完成大坝安全监测及自动化控制设施建设。“工程计划于2025年5月底竣工,完工后,水库防洪抢险效率、自动化管理水平将同步提升,大坝运行更加安全。”白河堡水库管理中心主任关宏说。
当下,延庆区中小河道水毁修复工程完成工程建设,清淤疏浚、岸坡修复、橡胶坝修复等工作全面完成,河道原有功能全面恢复,汛期防洪安全隐患有效消除。延庆区香村营拦河闸除险加固主体工程完成,将在调节妫水河下游水量,减轻洪涝灾害,增加枯水季节水量等方面更好发挥作用。
生活秩序快速恢复
140年一遇的特大暴雨灾害,使我区80个村庄供水设施,17座污水处理站、19个村级污水管网受损。
群众生产生活是否受到影响?记者采访了解到,高强度大范围降水,直接导致珍珠泉乡小川南北头村、四海镇西沟里村、千家店镇河南村等27个村庄停水。其中,小川南北头村吃水水源为沿河大口井,受北京“23·7”特大暴雨影响,大口井漫溢,水质浑浊、不能达到饮用标准;西沟里供水管线被冲毁300米,导致停水;河南村水源井位于白河河道右岸,由于河道行洪,水源井浊度上升,水质不符合供水标准……27个村、5000多名群众面临吃水难题。
得知情况后,区水务局第一时间调配供水应急物资,包括水箱、水泵、水管等临时供水设施,并组织属地乡镇对被水淹的供水站进行排水清理,修复损坏的机电设备、供水消毒设备、供水管线等供水设施。同时,对造成停水的村庄,通过启用备用水源和水车拉运的方式解决村民的基本用水需求。雨后一周内,27个村庄的供水站顺利恢复供水。
为保障群众饮水安全,区水务局组织对受损的村庄供水站进行现场摸排,并编制《延庆区2023年农村供水汛后修复工程实施方案》,通过工程修复确保受损水站完全恢复原有设计功能。80个受损的供水站中,需对63个村庄进行恢复重建(以上提到的27个村庄供水站修复均在此次项目实施计划中),建设内容主要包括:井房进行修复及翻建、水泵变频设备维修更换,消毒设备更换、供水管线改建等。该工程已于今年3月开工,目前30个村的农村供水汛后修复工程已经完工,整体工程计划于6月末完工。
记者在小川南北头村看到,由于洪水冲刷,河道断面下切,该村原有大口井位置相对提高,井内来水减少,旱季用水极为不便。随着延庆区2023年农村供水汛后修复工程实施,区水务局在河道上游200米处新建一座大口井,并通过管道连接新井和原井,增加来水补给量,提升水源保障率,满足人民的生产生活需求。
据统计,因“杜苏芮”受损的污水排水设施共有25处,涉及2座镇级污水处理厂,和17座村级污水处理站,以及6处污水管网及配套设施。农村排污问题如何解决?带着疑问,记者采访了区水务局三级调研员刘海燕。他介绍说:面对突发情况,区水务局迅速组织全科室工作人员,分组查看灾情,并发动北控、碧水源、中营联管理公司共同参与受灾污水厂站抢修工作,经过近一个月的紧急抢修,6处污水管网、2座镇级污水处理厂、12座村级污水处理站恢复通水运行。“暴雨过程中,抢修人员就第一时间到达现场,疏通管网、祛除瘀堵,把检查井的污水抽运到附近检查井或污水处理站,确保了我们的生活不受影响。”四海镇椴木沟村村民说。
受损严重的沈家营镇香村营村、马匹营村,八达岭镇帮水峪村,井庄镇三司村,旧县镇白草洼村5座污水处理站,不具备紧急修复条件。为保障村民正常生产生活秩序,防止污水外溢,造成污水污染水环境,区水务局立即建立了紧急处置机制,出动罐车将污水进行集中收集,并转运至附近污水处理站及张山营再生水厂进行处理。
在污水实施转运的同时,5座污水处理站也同时在紧锣密鼓的实施污水处理站及污水管网水毁应急修复工程,历经10个月、819车次污水转运后,今年5月20日,所有污水处理站全部修复完成,主要设备完成安装调试。
在旧县镇白草洼村记者看到,去年被洪水冲塌的村级污水处理站新建设的挡墙和更换的设备焕然一新,提升泵、鼓风机、MBR膜等设备平稳运转。值得一提的是,通过污水处理站及污水管网水毁应急修复项目的实施,所有水毁污水处理的站(厂)不仅恢复了原功能,还提升了防洪标准、安全标准、优化了工艺设备参数、降低了运行能源消耗。
推进韧性城市建设
按照“一年基本恢复、三年全面提升、长远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延庆用一年左右时间,全力恢复重建受灾区受损的水利工程和供排水等基础设施,基本达到灾前标准和功能;用三年左右时间,全面完成灾后恢复重建任务,灾区防灾减灾能力显著提升;长远立足发展,将恢复重建项目规划与推进韧性城市建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等紧密结合,加快完善供排水设施保障能力,持续改善水生态环境。
记者从区水务局了解到,三年提升项目主要有河道生态功能转化、水系互联互通与河流复苏、水库除险加固、供水能力提升四大类工程,其中,延庆区官厅水库上游北京区域防洪体系及水网构建工程是水系互联互通与河流复苏类工程的重中之重。
妫水河支流密布,由东向西贯穿延庆盆地,流域面积1000多平方公里。项目以妫水河水系及南北干渠为主骨架,通过新建输水、连通、控制工程,预计新增有水河段62.3公里,新增水面面积49.6公顷,届时,白河堡水库南北干渠、妫水河及沿线9条中小河道实现串联,延庆境内形成白河堡水库、官厅水库、玉渡山水库、古城水库、佛峪口水库、南北干渠、妫水河及沿线河流水系“流域互济、多层连通”的生态水网。“完善的生态水网可以有力应对极端天气,涵养地下水源,提升城市气候韧性,也可以为建设范围内的河流水系进行生态补水,维持河道生态安全,改善河流水质。”区水务局规划计划科负责人李铮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该项目的实施也为区内水岸经济、后冬奥时代冰雪特色发展、夜经济提供条件。”
同时,妫水河滨水空间试点提升改造工程、三里河生态修复及滨水空间利用工程、白河生态廊道建设工程、黑河生态廊道建设工程等提升类项目也在积极进行前期工作推进。
今年是水务领域灾后重建攻坚决战之年,这项工作既是党中央、市委市政府、区委区政府赋予水务部门的职责使命,也是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责任担当,区水务局将加强跟踪调度指导,优化前期工作程序、配足施工力量、加大协调力度,聚焦修复责任落实、项目台账管理、修复进度等,及时发现问题,帮助协调解决问题,确保水毁修复工程顺利推进,实现百姓安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