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在前进。改革发展的洪流在冲击着社会每一个角落,撞击着人们的思想。印象里的世界已经面目全非,新的事物源源不断迎面涌来,让人应接不暇。就像崔健歌里唱的那样: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
——乔雨《长城传》
一、长城新篇:妫川改革历风雨
位于妫水北街的延庆博物馆于2024年8月被认定为国家三级博物馆,是延庆区大型综合性博物馆。馆内展陈以“长城内外是故乡”为主题,向观众展开一幅隽永绵长的妫川历史文化长卷。走进新时代成就展厅,整整一面墙展示的是延庆在经历了改革开放初期的摸索实践后,拿出敢为人先的担当和勇气,充分利用本地现实条件,实施“冷凉”战略、“三动”战略、生态文明战略,坚定不移地绘就生态蓝图,探索出符合延庆实际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引领变革
小说《长城传》以文学表达的手法,将这一段历史娓娓道来。小说下部以贺家第三代、第四代的代表人物贺照久、贺亮的故事徐徐展开。引出妫川年轻一代的群芳谱,他们用血汗与梦想,在改革浪潮中奏响长城精神的激昂旋律,让每一个灵魂都为之震颤。
年轻的县委书记弘毅只身来到妫川,开启了解放思想大讨论,定下改革蓝图。长城景区作为妫川改革的马前卒肩负起历史重任。郑立斌在贺亮的帮助下,把长城景区环境综合治理作为改革的突破口,如勇士断腕,义无反顾,也由此引发种种博弈。
作为《长城传》中故事的场景之一,八达岭特区老办公楼静静矗立。1981年经北京市政府批准成立八达岭特区。特区成立之初,长城人以高昂的创业精神,开始了从“事业”到“企业”、从“国家给饭吃”到“自己挣饭吃”的艰苦跋涉。
当时,随着同类长城景区的先后开放,八达岭长城优势逐渐消失,客源分流严重,景区设施老化,服务明显落伍,景区内部人员臃肿、管理混乱,连续三年出现亏损,形势令人担忧。为了尽快改变现状,原延庆县委县政府决定改组特区领导班子,选调乔雨接受任务,挑起改革重担。
乔雨时任国家民委所属的八达岭科研实验基地主任,具有丰富的经营管理经验。是全国民族企业先进工作者,曾先后荣获国家星火计划集体一等奖,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个人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铁腕整治
“经过我们班子的调研,其实还是应该把八达岭景区恢复到它本来面目,原来是什么样子,就应该展现给游人什么样。”时任八达岭特区办事处主任的乔雨,多年后回到了曾经战斗过的地方追忆往昔,道出了难忘的经历:“这个综合整治工程,当时还得到了中央电视台连续两天的新闻报道,引起了北京市的主要领导的重视,还特批了一段话,那么这段话对当时我们综合整治成果的巩固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特区新领导班子下定决心,改革从整顿景区环境入手,以恢复长城本来面貌为目标,对关城和长城两侧200米重点文物保护区内的商业、服务业设施予以清除和外迁。同时,对景区内所有的商业、服务业设施进行规范,逐步做到集中经营、统一管理。对现有的景区广场、公共厕所、标识系统等功能性设施进行国际标准改造。
然而,“恢复长城本来面貌”说起来容易,真要实施起来却异常艰难。
“在八达岭这一片区域里头,一些从外地来的商业业态跟周边的农民相结合的现状,已经形成了很长一段时间,你在这样的情况下进行整治就会触动很多人的经济利益。”中国长城学会首席专家、副会长董耀会说:“正因为盘根错节的经济利益,动起来就会非常困难。那么八达岭特区当时下决心要去做这件事,实际上让我们非常感动,所以我们也全力地支持这件事。”
高瑞华现在是八达岭镇石佛寺村党支部书记,作为延庆最早一批在八达岭长城上摆摊设点做小买卖的商户,如今回想起往事,仍然心有波澜:“景区治理时,一开始不理解,因为干了很多年,靠着长城积累了人生第一桶金,靠山吃山嘛。但是后来看到长城恢复原貌,没有那么杂乱了,也整齐划一了,变得更美了,游客没有减少反而更多了,我就理解了当初的做法。如今我自己开起了民宿,作为村干部,我还要带着全村人依托长城资源走上致富路,设身处地地想想当时的举措,才认识到当时的领导非常有远见。”
《长城传》中引用了一句妫川谚语:没有勇气的人,永远不会攀山渡海。是的,改革从来都不是一条平坦的道路,改革的过程也会有阵痛,但决不能因噎废食,只有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坚定地推进改革才能打破旧的束缚,释放新的活力,才能实现预期目标。正所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关城复建
关城是八达岭长城最重要的军事建筑,也是它的标志之一。从北京出塞或从塞外进京,纵使有千军万马也得从关城通过。关城内外的“北门锁钥”和“居庸外镇”,表明这座关城的坚固与险要。正因为关城在古代军事上的重要性和它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启动关城复建工程是恢复八达岭长城历史原貌最重要的一步。自此开启了新中国成立以后第三次大规模复建长城综合治理工程,奠定了今天我们看到的八达岭长城的景观。
在经过专家两年考证之后,从1997年8月开始,特区自筹资金2000多万元,拆除了关城内商业建筑4600平方米,修复关城东兵营、南兵营、西兵营、察院公馆;并修建了仿古式元首接待厅;修建了八达岭东门外望京文化广场;依据历史,在景区内修建了著名历史人物雕像景园;修建了世界和平友谊墙和与八达岭有关的历史人物文化墙;开辟了八达岭碑林石刻景园;修复了景区内的商业文化街,再现当年塞外重镇八达岭店铺林立、商贾云集的繁华景象。
文化赋能
长城绵延万里,承载五千年文化,在军事防御、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等多方面作用显著,文化资源深厚,“用文化为长城充值”能推动旅游文化产业发展。1998年,八达岭长城文化艺术协会和八达岭长城艺术团先后成立,通过多样创作与宣传活动弘扬长城文化、提升知名度,深入调研为景区长远发展提供战略建议,加强对外联系拓宽影响空间。特别是促成中国长城学会迁址八达岭长城景区办公,此举意义深远。
1997年5月29日,八达岭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加盟北京控股并在香港成功上市,成为延庆地区第一家上市公司,此举不仅为全县开辟了国际融资渠道,还引进了先进的管理模式和经营理念。
在八达岭特区第一次党代会上,特区党委提出了实现景区“大博物馆”建设的目标。所谓“大博物馆”,就是要把景区建设成为一个综合展示长城文化、地域文化、文物景观和学术研究的博物馆式景区,使八达岭长城成为中国万里长城的缩影。具体措施是实施“东拓西移、变游为住”战略,即开发岔道城和残长城自然风景区,使之与八达岭长城及水关长城景区连为一体,再现古长城完整的防御体系。办公楼及停车场移出核心景区,建立连接线;复建关城、监察公馆等古建,形成从保护到利用再到保护的良性循环轨道。通过香港国际金融市场融资,建设以八达岭温泉度假村为中心的度假休闲区,以八达岭会展中心为核心的国际会展商务区。向着实现企业集团化、产业化、多元化发展的二次创业目标大步迈进。
中国著名经济学家魏杰博士,曾就《经营景区》发表看法,他说:中国旅游理论界有一个共识,即中国的旅游事业要发展,要走向世界,要由旅游大国成为旅游强国,出路何在?那就是,弘扬中国旅游的民族文化精神,建立中国独特的旅游理论体系,走具有中国民族文化特色的旅游道路。八达岭特区推进以重组上市、企业转制为标志的体制创新,提出“把景区作为博物馆”来经营管理的理念创新,五年资产翻两番的骄人业绩,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长城旅游景区经营之路。
2001年,市委宣传部等部门组织出版了《充值长城——八达岭特区四位一体发展旅游文化产业》一书,收录于《北京市经济改革发展创新实践》丛书。该书揭秘了“九五”期间,八达岭特区快速发展的“密码”。也为《长城传》中这部分内容提供了坚实的真实历史支撑。乔雨运用文学的精妙手法和艺术的灵动表达,将这一历史篇章写进了《长城传》。
不论在任何时候,长城都随国家的兴亡而起伏,随民族的盛衰而歌泣。如果说在世界进入20世纪后期,中华民族抓住了时机奋起振兴的话,那么长城被唤醒、被振奋,并乘势腾飞,也是一种必然。
今天,再回望那个激情年代的时候,我们依然可以从中找到一种延续的力量,长城人在改革实践过程中守正创新,从长城精神中汲取力量,赢得了市场和未来,造就了长城的不断辉煌。
站在八达岭长城之上向西北方望去,一幢青砖灰瓦的楼宇间孕育着新的发展。这就是当年从核心景区迁出的综合管理办公楼。2024年5月,延庆区文物局和延庆区长城管理处揭牌成立,延庆成为北京市首个单独设置文物局的区。日益健全、愈发完善的保护管理机制也成为了妫川儿女利用长城、带动发展的坚实保障。绿水青山之间,古老的长城正在焕发出勃勃生机。
二、妫川文学:长城脚下书年华
细细品味《长城传》下部,无处不在体现着时代洪流下的改革进取精神,《长城传》的魅力不仅在于映照出了现实潮汐的起落和时代风云的卷舒,更以其独特的魅力散发着文学之光。
作者乔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说道:“《长城传》当中有大量的反映妫川民俗的内容,这得感谢妫川一些老作家,孟广臣、陈超、赵万里、曹金刚等,他们在过去30年不间断地做了大量的搜集工作,形成了成果。后来区委宣传部、文联、作协,一直在挖掘、整理和收集,最后形成了一本本成果,我是借助了他们的这些研究成果,把它拿来用在《长城传》当中。”
2021年10月29日,“妫川文学与长城文化带建设”论坛的成功举办,将“妫川文学”作为一个文化概念和地域文化符号正式亮相中国文坛!同时,以成建制的作家群,一次将12本作品成套推向市场的《妫川文集》为标志,“妫川文学”品牌正式进入社会大众视野和图书市场。
“‘妫川文学’这个概念最早源于2000年的时候,乔雨主任在八达岭特区工作期间,主编的《妫川文学作品精选集》(上下卷),从那个时候开始‘妫川文学’这个概念被正式提出来。”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作家协会理事周诠说:“10年之后,2010年又主编了第二套《妫川文学作品精选集》,又强化提升了妫川文学,作品更加丰富,入选作家范围更加广泛。从那之后,‘妫川文学’的概念逐渐被外界认知。”
由乔雨策划并主编的两套《妫川文学作品精选集》收录了1950—2011年两百余名延庆籍作家的七百余篇作品,进一步推动了妫川文学创作迈向新的高度。鲜为人知的是,早在1995年,乔雨联合孟广臣、石中元、曹金刚等几位老师就开始谋划编纂新中国成立后延庆的第一本文学作品选集。1996年7月《延庆文学作品选》正式出版,58名作家和业余作者创作的作品入选,开启了妫川文学树木成林之耕耘路。
乔雨坦言:“提出‘妫川文学’的概念,不是为了确定一个概念,而是希望借此团结更多延庆籍的作家、诗人和文学爱好者进行创作,让他们拥有归属感,进而产生使命感。我更希望有更多的妫川作家和文学爱好者去书写老百姓的生活,妫川的变化,贴近生活,记录变迁,为时代呐喊,弘扬正能量,这是包括我在内的每一位妫川作家应该为之努力的事。”
为了激励延庆作家提高创作水平,创作出具有时代意义和世界眼光的精品力作,2018年7月,乔雨积极谋划、高位协调,促成中国国际文化交流基金会设立“妫川文学发展基金”,乔雨出任专项基金管委会主任。
2018年至2023年底“妫川文学发展基金”共计资助十一位作家出书11册。出版图书涉及诗歌、古诗词、散文、长篇小说、短篇小说等类型,主题包括歌颂家乡风光、展现乡村振兴变化、推介延庆人物等方面。其中,对于2019年第二批资助的散文诗集《兴旺的土地》作者曹兴旺来说,多年的夙愿一朝圆梦,让他特别兴奋:“好多年就想出一本自己的书,一直未能如愿,这次在妫川文学发展基金的帮助下出了,我当时激动不已,多年愿望得以实现。我孙女嚷着,我爷爷出书了,你快赶紧给我一本好好看看!”
延庆区青年作家许青山在2022年出版了自己的散文集《童谣年代》,她说:“妫川文学发展基金最大的意义就是让延庆本土作家看到,我可以试一试,试一试之后看到我可以写下去,写下去之后看到我可以走出去。我觉得它给了我们一个引领,同时又给了我们一个支持,它给予了我们一种力量和自信。”
延庆区原文联主席赵万里这样评价道:“妫川文学发展基金对延庆文学发展和对延庆文学人才的培养力度很大,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这里边,我也是受益者。在文学发展基金的扶持下,我出了一本短篇小说集,叫《家宴散后》。我要感谢妫川文学发展基金,感谢乔雨先生的努力,还要感谢我们延庆作协在这方面所做的大量的沟通、搜集和整理工作。”
六年来,“妫川文学发展基金”成为了延庆文学发展的加速器,有力推动了延庆文学事业蓬勃发展。这一文化善举,筑起了妫川文学创作的丰碑,激发了延庆作家的创作雄心和灵感,推动了妫川文学大发展、大繁荣。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妫川这片热土上,走出了孟广臣、乔雨、连禾、谢久忠、石中元、陈超、远山、华夏、张和平、周诠、林遥、许青山、梁小兰等80余位作家,他们用心中深沉的爱和手中灵动的笔,讲妫川故事,发怀古幽思,写时代颂歌,发表、出版了大量耳熟能详的文学作品,在京郊独树一帜。
乔雨,这位从延庆走出去的妫川娇子,以其丰富的人生阅历及其感悟,为《长城传》的创作奠定了深厚根基,让这部作品蕴含着更为深沉的底蕴、丰富的内涵和对家乡的无限眷恋。“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离开家乡多年,乔雨心中对家乡的惦念从未减少。他以文学为载体,延续家乡的文脉,他的作品充满了对故乡历史文化的热爱。被刻碑立于妫水湖畔的《妫川赋》,成为延庆文化的一个地标,这是乔雨青年时期的激情之作,更代表了他对家乡一往情深的初心。
三、文脉赓续薪火相传铸辉煌
冠山书院坐落在妫城东北角的崇文街,乾隆十九年由妫川州知州芮泰元创建,书院名字取自“居庸险而壮,冠山秀而文,同为州之镇,又同在数十里之内”。后因知州频繁更迭,到光绪朝,书院已经凋零。
——乔雨《长城传》《长城传》中所描写的“冠山书院”就是今天延庆区第一小学的前身。书中,梅先生这一人物形象是众多办学救国人士的代表。他们主张发展教育,使民众摆脱愚昧,开启民智,让国家告别贫困,走向富裕,由弱变强,进而实现救亡图存。
在延庆这片文化厚土之上,延庆区第一小学屹立近270载,他是延庆文化传承的摇篮,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从这里启航,带着梦想奔赴四方,其名校风范于岁月中长盛不衰。45年前,乔雨从这里走出校门,40多年后,他倾情写下了《长城传》。
今天,延庆各所学校长城文化主题活动精彩纷呈,课程设置多元深入,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深植长城情怀,传承精神力量,厚植文化自信根基,让长城文化的火种在青少年的心田熊熊燃烧,绽放出绚烂的文化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