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连续多年的野生动植物“家底”调查基础上,《延庆区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延庆区陆生野生脊椎动物名录(2023版)》等今年发布,这是延庆区被划定为首都生态涵养区以来,首次大规模发布生物主题系列名录。

2005年起,北京市在全国率先探索实行区县功能定位,分类指导区域发展。作为当时的首都生态涵养发展区,延庆守着绿水青山,很多产业不能搞,很多项目不能上。但这并不意味着发展停滞,当地在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方面成绩斐然。

野生动植物“家底”成为有力证明:山西杓兰、木贼麻黄、睡菜在北京地区仅延庆有分布,紫椴、铁木野生种群数量为北京市之最,彩鹮、短嘴金丝燕、灰树鹊填补了北京市鸟类多样性记录的空白……

妫川大地上的生物多样性越来越丰富,人与花树、鸣禽等精灵和谐共生的画卷徐徐展开。

19年来首次开展专项调查

沿九眼楼长城景区东侧山沟坡道上行,坡道三五米处,开着小黄花的乔木郁郁葱葱,伸出大伞一样的优美冠幅。仔细观察,树皮暗灰,叶片青翠,呈卵形或近圆形。

“这就是野生紫椴,我国原生树种。”顺着植物专家、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张志翔手指方向看去,紫椴沿着山沟南北绵延,成群连片,“经测算,这片紫椴共约3000株,是迄今为止北京发现的最大规模的野生紫椴群落。”

这是不久前的新发现。2023年,延庆区开展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专项调查,这是近19年以来该区首次开展这一领域的专项调查。2005年,北京市创新设立生态涵养发展区,延庆成为其中之一。2017年的新版城市总体规划中,则去掉了“发展”二字,调整为生态涵养区,明确生态涵养区的头等大事就是守护好绿水青山。

遍布延庆全区,共有16处自然保护地,共涉及13个乡镇,生物资源丰富。“此次调查范围就以这16处自然保护地为主,覆盖全区。调查小组一一走访保护地的同时,也发动登山爱好者、巡护人员、植物爱好者等提供线索,共同开展调查。”延庆区自然保护地管理处资源管理科负责人史常栋介绍,“所谓‘重点’,指的是国家级和北京市级的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主要调查植物种类、数量、生境、经纬度位置、生长状态、干扰因素等情况,做到发现一种记录一种,发现一株记录一株。”

珍稀植物有了广阔生境

生态涵养区休养生息,让大自然发挥其天然的伟力,为很多珍稀植物提供了广阔的生境。

调查结果是最有力的证明。此次调查结果被汇集成为《延庆区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包括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植物1种,即百花山葡萄;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11种,即紫椴、山西杓兰、黄檗等;北京市重点保护野生植物69种(含19种兰科植物),即睡菜、铁木、山丹等。

“名录中的植物,有的在历史资料中有记载但无具体数量、位置等,有的是首次发现的,有的是规模较历史记载创下了新高。”史常栋解释,其中,山西杓兰、木贼麻黄、睡菜在北京地区仅延庆有分布,紫椴、铁木野生种群数量为北京市之最。

以紫椴为例。它是我国原生树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不仅是非常美丽的景观树木,还能固碳释氧、降温增湿,具有较强的杀菌和重金属吸收能力,也是名贵的蜜源植物。

根据《北京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等资料记载,北京市的紫椴主要分布在延庆和密云的自然保护区内。其中延庆区主要集中在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玉渡山自然保护区,记录有十多棵,但九眼楼及其周边此前并无记录。而此次在处于保护地外的九眼楼长城景区发现紫椴,且规模达3000株,无疑是一个惊喜。

填补本市鸟类多样性记录空白

除了植物,近年来延庆区连续对陆生野生脊椎动物开展观测、调查、总结,分别于2021年、2024年发布了相关名录,不少都是新发现。

2021年12月3日,《延庆区陆生野生脊椎动物名录(2021版)》发布,其中彩鹮、短嘴金丝燕均是首次在延庆观测并记录到,填补了北京市鸟类多样性记录的空白。

就在名录发布次日,野鸭湖自然保护区发现两只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丹顶鹤,这是延庆区范围内首次发现丹顶鹤。此后连续三年,丹顶鹤一家都到访野鸭湖,休憩“打尖”。

今年,《延庆区陆生野生脊椎动物名录(2023版)》发布,在原有2021版名录基础上进行了修订。延庆区自然保护地管理处主任王晓旭说,新版收录了2021年至2023年期间,在延庆各地陆续监测到的12种鸟类和1种爬行类动物,均为延庆物种新记录。物种数量从2021年的450种增至2023年的463种,两年内增加了13种。其中,发现于野鸭湖湿地康西草原片区的灰树鹊,体格大,嗓门也大,填补了北京市鸟类多样性记录的空白。

摸清动植物“家底”后,延庆将对这些资源进行更加科学合理的保护,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让生物多样性之花开遍妫川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