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荣

时值重阳,养老话题成为焦点。据报道,这些年本市积极构建市、区、街道(乡镇)、社区多个层次、功能互补的养老服务网络,为推进养老服务咫尺可达交出扎实答卷。

养老,是每个人都会面临的基本需求,也是一座城市优化治理的重要课题。数据显示,2022年本市60岁及以上常住人口为465.1万人,北京已跨入中度老龄化社会。庞大的老年群体本就意味着庞杂需求,而即便统称为“老年人”,年龄段不同、身体条件各异、家庭环境不一,对养老服务的需求也相当多样。尤其对高龄独居、空巢老人、失能老人等特殊困难群体来说,对于服务“颗粒度”的要求更细致,对于响应速度的要求更急迫。回应好具体而微的需求,硬件设施的齐备便捷是一方面,同时更要在服务的到达率上多做文章。

就本市探索经验看,对养老需求分类管理,切细服务单元,可谓关键一环。据统计,北京九成以上老年人倾向于选择居家养老。身处熟悉的环境,不仅能有效降低生活难度,也让他们更加踏实。依托于这类倾向,本市以街道、社区为单位,陆续构建10分钟养老服务圈,并在每个服务圈内配备医疗服务单位、文化活动中心、父母食堂助餐点等基本养老服务设施,争取实现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满足日常需求。倘若需求“超纲”,全区热线随时响应、协调对接,并给予有效反馈。

在这一大工程里,社区的穿针引线、资源统筹殊为关键。作为与大家生活最高频的“交集圈”,社区对于辖区内老人的情况往往比较了解,更能确保养老服务有的放矢。以北京紫南社区为例,对残障、独居、空巢、高龄、低收入等需要特殊照顾的老人,该社区都做了详细登记。包楼社工每周登门探望,社工的联系方式就贴在每层楼的楼道里,“您的困难有人惦记”温暖着老人的心。同时,社区也是基层治理的“最小细胞”,对于能调动的资源也更加清楚。孤寡老人感到寂寞,许多社区协调大学生成立“青春伴夕阳”小组上门聊天;老年人反映文化活动单一,又有社区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文化艺术培训等活动……专业、精准、多元的服务力量握指成拳,也让“家门口的养老”更顺心安心。

“让所有老年人都能有一个幸福美满的晚年”。与日益增长的需求相比,养老服务提升始终在路上。在重阳之际,北京晚报与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联合发起的“京城养老大调研”迎来收官。历时四个多月、到访社区80余个、面访居民与养老从业者超过400名,深入一线的调研报告,详尽展现北京养老事业情态,发掘老年人的急难愁盼,为更好书写养老事业答卷提供了方向。“可心护工太难找,政府机构能不能帮着把把关”“老人遇到突发状况,社区医院能否快速响应”“家人难免出远门,养老驿站能否增加过夜项目”……相关方面不妨多引导大家坐在一起、唠唠感受,明确愿望、捕捉痛点,把服务做到老年人心坎上。

答好养老服务的每一道大题小题,全社会也应多些“老龄思维”。破解养老难题,最根本的就是设身处地为老人着想,做力所能及的事。明知老人玩不转智能手机,服务窗口就别非扫码不可;明知不少老人得靠轮椅出行,社区、医院乃至公交地铁,就要完善坡道等设施。以实际需求为导向,抓实抓细,才能让养老服务整体水准不断提升,整个社会更加和谐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