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风急浪高,越见砥柱中流;经历大灾大考,更增前行信心。防灾减灾救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基层组织、党员干部、街坊邻里、各方面专业力量和志愿者一起努力,共同构筑起“全民防线”。我们要坚持把老百姓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谋划和推进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从基层抓起,从社区起步,筑牢防范灾害的“铜墙铁壁”,为新时代首都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安全保障。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11月10日在北京、河北考察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时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着眼长远、科学规划,把恢复重建与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韧性城市建设、推进乡村振兴、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等紧密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全面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特别要完善城乡基层应急管理组织体系,提升基层防灾避险和自救互救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河北考察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并作重要讲话,鼓舞人心、汇聚力量。广大干部群众表示,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再接再厉抓好灾后恢复重建,坚持求真务实、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抓紧补短板、强弱项,凝心聚力促进基层防灾避险和自救互救能力不断提升,在实干笃行中筑牢防范灾害的坚实“堤坝”。
要聚力充实壮大防灾减灾力量,夯实基层基础。具体而言,就是要完善应急管理组织体系,进一步压紧压实街道(乡镇)属地责任,细化应急预案,推动政府专职消防队、企业专职消防队等多元力量发展,建立起统一指挥的基层防灾减灾救灾队伍,做好条块衔接、基层各治理主体衔接,下好共同抵御各类灾害事故“一盘棋”。
防范胜于救灾,责任重于泰山。近五年来,北京积极践行“大站建强、小站建密、微站建广,织密城乡灭火救援网”的思路,消防站点由213座增加到428座,数量增加了一倍,平均到场用时缩短至5.3分钟,到场半小时内灭火率达到85%以上。要坚持在“防”字上做文章、在“实”字上下功夫,进一步发挥消防站点的作用,针对北京可能发生的各类灾害事故,有针对性地开展业务培训和实战救援演练。同时,积极促进政府和社会的相关资源融合,以及区域、部门联动,推动基层防灾避险能力全面提升。
要锐意开拓进取,为防灾减灾救灾插上“智慧”的翅膀。今年,北京遭遇特大暴雨灾害后,充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赋能应急管理治理,取得了明显成效。其中,无人机在保通信方面立下了大功,生动彰显了现代科技在救援行动中的巨大潜力。提升基层防灾避险能力,还需坚持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以科技筑牢每一道防线,推动实现“人”“物”“技”等资源无缝连接、顺畅运转,做好研判、预警、应对等工作,最大程度地将问题解决在萌芽之时、成灾之前。
防灾减灾救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基层组织、党员干部、街坊邻里、各方面专业力量和志愿者一起努力,共同构筑起“全民防线”。近年来,北京积极推动社会单位自防自救力量全覆盖建设,截至2022年底,北京累计建成微型消防站、志愿消防队2.5万余个,系统提升灾害事故的应对能力,为防灾减灾救灾撑起了坚实“安全伞”。
这次考察中,习近平总书记在妙峰山民族学校看望师生时指出:“你们学校在这次防汛抗洪中成功避险,而且很好发挥了‘安全岛’作用,要用好这一生动教材,开展安全教育,提升孩子们的安全意识和避险能力。”习总书记的话是激励更是鞭策,对深入开展基层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有着极其重要的启示:一是要通过改造学校、体育场馆、城市公园等,加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打造更多“安全岛”;二是要扎实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进商圈、进家庭“五进”活动,注重实效、常抓不懈,全面提高群众防灾减灾安全意识和应对突发灾害的自救互救能力。
越是风急浪高,越见砥柱中流;经历大灾大考,更增前行信心。防灾减灾救灾,于基层见真功,在实干中见真章。我们要坚持把老百姓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谋划和推进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从基层抓起,从社区起步,筑牢防范灾害的“铜墙铁壁”,为新时代首都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安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