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深似海,海有多深?”“深海压强那么大,为什么没有把深海生物压扁?”……我国著名海洋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汪品先教授的科普短视频近日爆红,被网友赞为“视频版十万个为什么”。
这些年,搭乘网络东风,越来越多的专业知识有了全新“打开方式”。“火山爷爷”刘嘉麒院士成为地质科学的“宝藏博主”,走过的路、经过的事、吃过的苦全变成了有滋有味的故事;考古系教授张良仁化身美食博主,一碗柴火馄饨、一道东坡肉都有说法,让冷门的考古知识热了起来……一位位名家大家创新讲授方式,生动诠释了专业知识应如何飞入寻常百姓家。
长期以来,专业知识与普罗大众之间总有道无形门槛。尽管许多人对一些专业话题颇感兴趣,对学术巨擘也敬仰有加,却时常深感“高不可攀”。如今,借助传播媒介迭代,学术大家破圈,大家终于可以通过一方屏幕,近距离感受“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的气质风度,遨游“真知附着其上,奥旨藏乎其中”的知识殿堂。所谓“大学之大,乃有大师之谓也”,由此反推,哪里有大师,哪里也就是大学。在“没有围墙的大学”里,人们在生动轻松的氛围中,一偿“受教于大方之家”的心愿,未尝不是互联网时代的一份特殊馈赠。
当今社会,是终身学习型社会,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英国数学家普莱斯指出,科学知识的“数量”每10到15年便会翻一倍,每半个世纪增加一个数量级。以此设想,一个人若走出大学校门便停止新知摄入,又或者摄入的速度与频度不足,那么落后于时代潮流便是早晚的事。怀有求知的紧迫感,找到合适的方式继续提升自己,可以说是人生必修课。
学者大家不辞辛苦,愿做“拆门槛”的人,公众积极求知,“活到老、学到老”,这样的“双向奔赴”也是一道美丽的文化景观。期待有效有趣的知识传递能够越来越多,让好学的种子四处生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