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如何照料年迈不能自理的“老老人”,正成为许多家庭面临的痛点、难点。全国两会上,这一话题同样备受关注,有代表建议立法保障养老服务,解除“老老人”监护之忧。
如今,我国已迈入中度老龄化社会,截至2023年底,全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接近3亿。银发一族日益庞大,对养老服务的需求也水涨船高,尤其是高龄老人,不少存在失能失智、生活不能自理、空巢等问题,又往往因为养老护理资源不足,陷入生活困境。比如,监护机构的义务不明确,时常出现老人意外受伤等扯皮纠纷;居家养老护理缺乏规范标准,机构服务质量参差不齐;从业准入缺乏把关,护工虐老等问题令人揪心,等等。
“法者,治之端也。”养老服务的健全细化,与法治护航密不可分。其中,更好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在国家层面出台专项的养老服务法,细化规定监护人和监护机构义务,把“老老人”的养老服务保障纳入法律监管,刻不容缓。以全球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日本为例,为应对“银发浪潮”,出台了包括《国民年金法》《老年保健法》《老人福利法》等在内的一系列法规。着眼高龄老人的长期护理需求,德国以法定的形式规定了认定标准等。近年来,为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需求,多地积极展开养老服务专门立法工作。失能老人如何照护,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如何更好落地,养老护理人才缺口如何补上……聚焦养老服务全方位各环节,将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上升为法律规范,推动老龄事业与产业、基本公共服务与多样化服务协调发展,养老服务体系将更加健全高效。
法治是持续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保障。去年9月,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公布,养老服务法位列其中。加快养老服务立法,健全法规、政策、标准相衔接的养老服务法治体系,必能为老年人幸福生活提供有力护航。从更大视野来看,吃饭、就医、照料、护理,让银发族安享晚年,需要精细多元的养老服务,离不开养老产业的发展壮大。一方面,通过立法为养老服务设定标准,为从业者提供法治支持,明确各方权利义务。另一方面,划定底线红线,明确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和处罚措施,让养老服务在法治轨道上运行。筑牢法治之基,引导社会力量规范投入,加快形成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服务供给格局,也将会为老年人营造更加友好的社会环境。
家家都有老,人人都会老。全社会携手让养老服务变得更丰富更有质量,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彰显的也是文明社会的温度。
图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