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微短剧管理新规正式实施。新规要求落实行业监管责任、属地管理责任、平台主体责任,对微短剧实行“分类分层审核”,未经审核且备案的微短剧不得上网传播。

作为短视频时代的产物,微短剧自带鲜明的风格,长着一副“迷人”的面孔。倘若为其“画像”,至少有以下特点:时长短、节奏快、爆点密,“脑洞”大开、追求爽感;制作周期短、拍摄成本低、流量变现快;题材高度集中,霸道总裁、婆媳矛盾等“狗血”元素满满……近年来,短视频行业顶着“造富神话”的光环,迎来井喷式发展。但与此同时,其内容良莠不齐、泥沙俱下,备受诟病。尤其不少作品为了追求噱头、制造卖点,鼓吹炫富拜金等不良导向,违背公序良俗,混淆是非观念,刻意渲染矛盾,着实“辣眼”。强化监管,已成各界共识。

管理新规将改变什么?

从监管的角度看,有助于去芜存菁。“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微短剧作为精神食粮,自然不能有毒有害、逾越底线。新规的关键词为“备案审核”。此举无异于一道门槛,可强化源头治理,不给有害内容上线的机会,直接压缩不良内容的生存空间,有效遏制低俗、庸俗、媚俗内容的蔓延。

再从行业发展的角度看,可净化生态。对任何一个行业而言,野蛮生长都不可能持久。健康、有序,才是正途。新规提出了清晰、明确的备案审核要求,可倒逼行业洗牌,进而提高整体水平,加快走向高质量发展。

微短剧,因“微”而生。它顺应了网友碎片化接收信息的习惯,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了文化消费的新趋势、新需求,也因此,必然会有庞大市场、广阔舞台。但微短剧,微和短只是形式——好剧不在长、不在“大”,我们决不能因为“微”而放弃了对作品质量、审美、价值观的追求。眼下,一些作品赚得盆满钵满,少数入局者日子过得不错,但从网络争议、相关治理行动到监管新规,都是严肃的提醒:粗鄙化、低俗化、审丑化不该也不能成为微短剧的内容取向,从业者决不能沉醉于粗劣“爽剧”的泥淖中不能自拔。

微短剧,也可以“微”而精、“短”而巧,可以“微”而不弱、“短”而不浅。比如《逃出大英博物馆》就以新颖的角度、好立意、好故事成为爆款。眼下,新规已然实施。从业者不妨以此为契机,沉下心来想想该行业的“底层逻辑”:微短剧究竟是什么?应该是什么样子?今后如何脱颖而出?提升内容品质是否为必然出路?(夏振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