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提升关键共性技术、颠覆性技术攻关能力,成为全球重要科学策源地,离不开青年人才;全面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成为未来产业引领地,离不开青年人才;全面提升科技要素配置能力,成为开放创新核心枢纽,同样离不开青年人才。北京科学技术奖获奖者中青年占比超六成展现的北京科技创新活力,是北京凝聚科技创新强大合力的一个缩影,在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前路上所挥洒的青春汗水,必将为谱写科技强国建设“北京篇章”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全市科技大会暨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日前召开。19位科学家、196项成果获奖,亮出了一份令人欣喜的北京科技创新成绩单。全部获奖者中,45岁以下青年占比超过六成,昂扬的青春力量,展现出北京科技创新的蓬勃活力。

青年是科技创新的先锋和中坚力量。有相关研究指出,科学创新的最佳年龄区间在25岁至40岁,峰值年龄为37岁。青年科技人才往往思维活跃、精力充沛,头脑中的自我设限比较少,善于应用新方法探索未知领域,实现从0到1的突破。此次获得杰出青年中关村奖的中国电信北京研究院教授级高工孙琼今年42岁,她大胆向国际标准化组织主席推荐了自己参与制定的互联网协议第6版(IPv6)过渡方案思路,成功将互联网协议的“中国标准”推向了世界。北京枭龙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史晓刚是个“90后”,却已带领团队在国内率先实现了光栅波导显示光学器件的低成本、高质量批量制备,获得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随着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加快建设,更多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担重任,持续为科技创新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与动力。

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党中央赋予北京的光荣使命和重大责任,也是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支撑。从布局国家实验室体系和9家世界一流新型研发机构,到支持科技领军企业组建24个创新联合体,打造7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从与中国科学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支持清华大学、昌平区共建南口全国重点实验室基地,到统筹20余所高校参与和承担科创中心建设重点任务……北京牢记“国之大者”,加速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青年科技人才施展才能的空间正前所未有地延展开来。

北京高质量发展的突出优势就是人才和科技。从人才看,北京拥有55万余名科研人员、全国近一半的两院院士、超过四分之一的“万人计划”专家,数量在全球城市名列首位;在前沿科技领域,北京的人工智能顶尖人才占到全国总量的43%左右。从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所有类型的项目来看,2023年45岁以下的青年人才承担比例为76.5%。从科研成果看,北京入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以及获得中国青年科技奖的人才数量居全国首位。这背后,是北京坚持问题导向、结果导向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的长远谋划和扎实举措。

针对青年科技人才面临的职业早期科研支持不够、成长平台和发展机会不足,以及符合青年科技人才特点的评价机制不完善、非科研负担重、生活压力大等突出问题,北京充分倾听广大青年科技人才和各方意见建议,实事求是找“真问题”、出“硬举措”,力求务实管用,突出可操作性。从实施科技新星计划、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等培养专项计划,到实行人才分类评价、代表作制度、直通车评审等职称评审模式;从采取免税奖励、人才公寓等服务保障措施,到市级科技奖励扩大青年获奖项目……一大批有情怀有能力有意愿、能坐住冷板凳专注科技创新的优秀青年人才选择北京,很大程度上就是看中了这里的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和集聚能力,认同了北京的一流创新生态和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方面的先行先试。

全面提升关键共性技术、颠覆性技术攻关能力,成为全球重要科学策源地,离不开青年人才;全面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成为未来产业引领地,离不开青年人才;全面提升科技要素配置能力,成为开放创新核心枢纽,同样离不开青年人才。如果说,北京科学技术奖获奖者中青年占比超六成展现的北京科技创新活力,是北京凝聚科技创新强大合力的一个缩影,那么,在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前路上所挥洒的青春汗水,必将为谱写科技强国建设“北京篇章”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