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的累是来自情绪劳动而不是工作本身”“情绪劳动是最累人的”……近来,与情绪劳动相关的话题多次登上热搜,不少“打工人”心有戚戚。

情绪劳动虽是一个学术概念,但并不难理解。早在1983年,美国有社会学家就指出情绪劳动是在体力劳动、脑力劳动之外的“第三种劳动”,是为了让组织、他人感到满意和舒适,调节自己的情绪和表情所付出的劳动。比如,为了在他人心目中留下一个好印象,不得不进行的“伪装”;为了在社交场合中显得合群,不得不进行的“配合”,等等。这常常被忽视,却着实蕴藏着当事人的付出。

一直以来,社会普遍认为情绪劳动多集中在服务行业。但显而易见,今天情绪劳动已经成为越来越多劳动者的困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达,各类即时通讯工具出现,工作与生活的界限逐渐模糊,大家需要时时维持在线状态。虽然精心选择的花式表情包可以拉满线上交流的气氛,但全天候的交流派单绝不会像表情包这样轻松愉快。而为了维系“数字形象”所付出的情感与时间成本,长期处于被系统忽视与无偿占用的状态。

其实,如今每个行业都难免有情绪劳动的付出,但必须遵循基本的张弛之道,精神内耗问题也需要得到相应的重视。比如,用人单位可以考虑引入强制性的心理休息机制,如河南一超市向员工推出10天“不开心假”。再如,还有的服务行业企业推出了“委屈奖”,对员工进行一定的情绪劳动补偿。此外,更应该减少线上线下那些形式主义的任务,让大家把精力花在刀刃上、花在工作实务上,而非无谓地“连轴转”,时时刻刻精神紧绷。

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当下,人类体力甚至脑力劳动的不可替代性正在遭受前所未有的挑战。这种情况下,情绪、情感以及与此息息相关的创造性,是人类劳动者区别于机器的重要特质,更不能被磨损和虚耗。在情绪劳动“累心”背后,这才是尤为值得警惕与深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