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长安街上的花坛“唱”起了《保卫黄河》。据北京晚报报道,8月26日,10座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长安街沿线主题花坛全部亮相,吸引不少市民游客驻足打卡。
从建国门到复兴门,10座花坛跨越了80年历程,浓缩了从1945年到2025年这80年间国家的沧桑巨变。东侧“珍爱和平”“中流砥柱”“黄河赞歌”“薪火相传”“众志成城”5座花坛,回首我们来时的路,展现了中华民族英勇无畏、可歌可泣的伟大胜利。西侧“繁荣发展”“科技强国”“乡村振兴”“绿色生活”“美好明天”5座花坛,讲述今日的繁荣昌盛,展现了新时代在复兴伟业征程上取得的卓越成就,描绘了国家日新月异的发展以及人民的美好生活。
10座花坛,是对抗战历史的铭记,是对抗战精神的传承,是对祖国美好明天的祝福。
“珍爱和平”花坛。 图据本端
10座花坛的设计别具匠心,其中卢沟桥、长城等抗战符号格外抢眼。北京是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历史见证地。1933年,古北口长城抗战打响了北京地区抗日的第一枪,因战况最激烈、对战局影响最大而成为长城抗战的主战场。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爆发,卢沟桥的枪声划破夜空,全民族抗战的壮烈序幕由此拉开。此后,北平一度沦陷,北平人民始终没有屈服,涌现出邓玉芬、老帽山六壮士等众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抗战胜利后,为向抗日英烈致敬,赵登禹、佟麟阁、张自忠三位将军被列入北京市街道名称,作为永久纪念。
多年来,北京高度重视抗战文物的保护。从系统开展抗战文物专项调查,到加强抗战遗址及纪念设施的修缮保护与活化利用,再到持续开展各类纪念活动与主题教育,这些活动无不是为了让抗战历史在城市记忆中永葆鲜活。以“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为主题在长安街沿线设置花坛,是又一次以鲜花表达对先烈的缅怀,以盛世告慰先烈的牺牲。
10座花坛,东西两侧主题彼此呼应,意味深长。既警醒我们“不忘来时路”,也提醒我们报国正当时。连日来,不少市民专程前来花坛留影,同时追寻红色记忆。据报道,今年70多岁的市民张阿姨表示:“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当年那些英雄用鲜血换来的,我们一定要珍惜。”一名戴着红领巾的小学生在花坛前录制演讲视频:“祖国请放心,您的子孙后代一定会让五星红旗永远闪耀。”花坛用艺术的表达,让历史深入人心;市民用打卡的方式,让传承更接地气。这种润物无声的教育、身临其境的体会,比课堂讲述更加生动和深刻。
北京是一座英雄辈出的城市,也是一座崇尚英雄的城市。打卡长安街花坛,正是市民接受抗战历史教育的缩影。7月8日,位于宛平城内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恢复开放,《为了民族解放与世界和平》主题展览吸引大批市民自发前往观看,截至8月26日,观众已突破50万人次。在顺义焦庄户村的地道战遗址,在门头沟区斋堂镇马栏村冀热察挺进军司令部旧址,市民和游客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与英烈“对话”,聆听烽火岁月穿越时空的回响……
北京城市与乡村的每一座抗战遗址,都是铭记抗战历史的精神坐标。长安街沿线每一座花坛,都是伟大抗战精神的薪火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