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的”“666”“芭比Q了”……这些你可能完全摸不清头脑的网络黑话,正成为孩子们张口闭口的日常语言。

最近,面对学生频繁使用网络黑话,江西一小学教师的引导视频引发关注。她耐心提醒,“喜欢说这些话是偷懒的表现,希望我的学生说的是文明的话、优美的话、生动的话。”

孩子们怎么不“好好说话”了?今天的短视频、网络游戏等平台,为这些节奏明快、表达夸张的梗提供了滋生土壤。青少年本就喜欢追求新奇潮流,简洁直白甚至有些戏谑的表达,一定程度上也满足了快节奏网络社交的需求。

然而,语言的边界就是思维的边界。许多“烂梗”本身内涵空洞,甚至相当低俗。当“包的”替代了“没问题”“一定成功”的丰富语境,当“666”涵盖了所有钦佩赞叹,只会削弱逻辑思维的严谨性与深度思考的习惯。此前就有中学教师批改作文时发现,不少学生的作文中出现大量“燃爆了”“一整个爱住”等网络梗,几乎不见对真人真事的鲜活描写。

让孩子们“好好说话”,简单粗暴的禁止往往收效甚微,甚至可能激发逆反心理。有效的引导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形成合力,如此才能共护他们的健康成长。

策划/撰稿/资源提供:毛颖颖、崔文佳、邱凌

出镜主持:郭晴

摄制:高源

编辑:关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