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重阳,今又重阳。节日前后,聚焦老年人群生活状态和现实诉求的话题讨论很多。
中国人向来讲究敬老,爱老助老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特别近些年来,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完善养老保障体系、推动养老产业发展、进行适老化改造等,已经成为公共治理的重要课题。各城市也结合自身特点,为老年群体提供了不少贴心服务。
“最美不过夕阳红,温馨又从容。”可以说,“从容”二字,道出了很多老年人的美好愿望,也是我们所有人的共同追求。不过,一提到关爱老年人,大家最先想到的可能还是,尽力为他们提供特别的帮助。比如,有年轻人为家里长辈精心手绘手机“说明书”,一些公共场所专设志愿者为老人出门排忧解难。这些互动着实温暖,但换个角度来看,日常生活尚需外力辅助,是否也反映出硬件、软件在适老方面仍存在一些缺陷?具体而言,手机字大了、声响了,但版本更新后某些功能无法同步升级;路顺了、无障碍通道多了,但几厘米的台阶就可能让轮椅寸步难行……不好用、不会用,种种细节处的症结阻碍了老年人的行动,也时常令他们陷入心理上的窘境。
真正的便利应当是“无感”的,最好的尊重是让所有老年人顺畅融入现代生活。当他们在各类场景下不用时刻做好求助的准备,无需处处找他人搭手,而是能借助已有设施,独立泰然地处理各类情况,这才是从容生活应有的模样。对此,相关方面还需用脚步去丈量,真正了解老人的生活环境、身体状况、精神需求,以老龄视角把所有问题再多想一步,让无障碍体验成为“标配”,而非“特需”。
以更大视野来看,判断一个社会的发展水平,不能全然依照“标准视角”。很多时候,恰恰是对于弱势群体的关照水平,才能更好反映发展的成色几何。今天,城市高楼林立、车水马龙,智能设备的普遍应用,更让人感叹“未来已来”。但我们坚持的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追求的是所有人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这个意义上,社会越是发展,越需要在新与旧、快与慢之间找到平衡,关注每一个人的具体处境,让所有群体都能跟上节奏,这才是丈量文明高度的真正标尺。
从“养老”到“享老”,多一些耐心,多一份踏实,一定能让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再向前一步,也会让我们每个人在从容中尽享美好生活。

        
    
                  
                  
                
                  
                
                  
                
                  
                  
                
              
                      
                    
                      
                    
                      
                    
                      
                    
                      
                    
                
                
                
                
                
                
                
                
京公网安备110112020039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