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了“不满意”被要求擦掉重填、提出批评意见被领导约谈……近日有媒体报道了满意度调查中的“数据整容”乱象,指出这一问题在许多领域均不同程度存在。
满意度是检验工作成效的“试金石”之一。大量工作本就千头万绪,相关安排也难免“众口难调”,有不满意实属正常。开展各类满意度调查正是希望让更多人发表意见,听到更多不同的声音,进而改进服务、推动工作。可现实中,一些调查何以落入“只能填满意”“不得不满意”的怪圈?

首要一点是认知有偏差。有些人把满意度调查当作标榜工作成就的手段,看不见问题、听不得批评。其次是工作方法有偏离。考核上,动不动提出“100%满意”的要求,一个“不满意”就会直接影响绩效乃至晋升,自然会催生“讨满意”“要好评”。监督上,很多满意度调查只要满足填写人数,并不深究填答讨身份和填答过程是否科学。有人便动起歪脑筋,通过“互助答题”“代填满意度”找“托”,美化调查结果自欺欺人。
满意度调查,是手段不是目的。相比满意,更重要的其实是不满意。从不满意中发现真问题,找到不足短板,解决急难愁盼,把一个个“不满意”变成“满意”,这才是应有的行事逻辑。而急于给数据“整容”,并不会真的让现实变美。闭耳塞听,回避矛盾,掩盖问题,只会让真实需求无法被看到,如此,科学决策又从何谈起?
满意度调查“数据整容”乱象何解?转变认知或是第一条,只有听得进去批评,把“发现了多少问题”而非“获得了多少点赞”作为衡量调查是否成功的标准,满意度调查才真正有意义。二来,调查形式也不妨更丰富些,既要“键对键”也多些“面对面”,沉下心、俯下身倾听各方需求。三来,调查过程可以更规范,如多采用匿名投票、进一步畅通监督渠道,调查过程少些干扰,真实表达就能少些顾虑。
“群众意见是一把最好的尺子。”这把尺子的刻度不能模糊。踏实做事、实事求是,“满意度”才有真价值。


京公网安备110112020039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