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演员温峥嵘同时“现身”多个不同直播间,推广不一样的产品引发网友关注。据扬子晚报报道,网上出现了“赛博温峥嵘”大军,尽管“温峥嵘”推荐的品牌产品不同,话术却是同一套。甚至,刘涛、张柏芝、舒淇、戚薇等女明星都为温峥嵘宣传的某款面膜“站台”。有粉丝透露,自己一天就举报了18个“温峥嵘”直播间,“根本举报不过来,举报一个又新增一个”。

今年4月,温峥嵘曾在自己账号“打假”带货。图据报道

不是明星艺人带货太勤快,而是AI“分身”营销太猖狂。据报道,此类“温峥嵘”推销中,商家多是盗用其过往直播素材,用录播抠图或AI换脸等方式合成虚假直播内容。然而,多个推销内容没有任何AI生成的标注,即使有的在屏幕右下角打上了AI生成的水印,却有意无意遮挡,让人很难察觉,目的就是蹭明星光环卖货牟利。如此AI“分身”营销,不仅直接侵害当事人合法权益,更让不明真相的消费者沦为“韭菜”,对市场秩序和消费信任造成极大破坏。

温峥嵘式分身带货不是个例。近几年,知名主持人、专家教授甚至奥运冠军,都曾被AI换脸带货。尽管此前多方有过辟谣和谴责,类似AI“分身”营销的行为,却并没有收敛迹象。温峥嵘本人,就更是苦其久矣。今年4月1日,温峥嵘就发视频打假称,她和团队注意到有很多账号冒充她开直播、打广告,明确表示自己只有一个账号直播。半年多时间过去,网上竟还有大量账号和直播间“请”她带货,照出AI“分身”营销的造假门槛之低、当事人维权之难、打击治理之乏力。

诚然,AI“分身”营销具有成本低、易删除、溯源难等特点,监管在客观上存在一定困难,但这都不能成为纵容其野蛮生长的理由。今年9月1日起施行的《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要求,所有AI生成的文字、图片、视频等内容,都要“亮明身份”,即添加标识以明确其来源和真实性。“温峥嵘式带货”,显然就是没把监管要求放在眼里,也表明监管治理仍需发力。相关部门要加大监管力度,督促网络平台履行好主体责任,确保消费者能够清晰区分虚拟与真实。短视频、电商等平台要升级技术系统,既对违规AI“分身”内容第一时间下架处理,更要提前识别,不给AI“分身”营销登台露脸的机会。

面对AI“分身”,监管不能乏术,更不能缺位,这既是对个体合法权益的保护,也是对市场秩序、对技术健康长远发展的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