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刹海的桨声灯影,亮马河的浪漫风情,居庸关的“金色巨龙”,簋街边的深夜食堂……正值盛夏,多元多样的京城“夜”态,让市民生活和城市消费有声有色。

(一)

夜经济由来已久。《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

如今,城市灯火早已灿若星海。有研究提出,一个地区夜晚的灯光亮度与它的GDP成正比。阑珊夜色,承载的不只有浪漫想象、浓烈烟火,还有独特的城市味道与发展密码。

数据显示,中国60%的消费发生在夜间,夜间经济市场规模已超过50万亿元,90后、00后更是其中的消费主力。大家在忙碌一天之后,终于获得了时间的掌控权。“格子间给不了的,夜生活可以给”,这样情绪价值满满的时光,年轻人自然格外青睐。

(二)

“2025中国城市夜经济指数”显示,北京为全国夜经济活跃的城市之一。

从供给侧看,隐藏在胡同里的小店,彰显着岁月的情调;大型商超上新特色夜市,见证“不打烊”的热闹;举办最多演唱会的鸟巢,场内场外“歌友”爆满;各大剧场好戏连台,文博场馆推出“暑期奇妙夜”。暮色四合、华灯初上,“北京一夜”有着太多精彩选项。

再看需求侧,《中国夜经济产业报告》显示,与一般消费者相比,夜经济核心消费者的特点是年轻、自由、消费多样化。作为现代都市的北京,经济发达、人群多元、思维活跃,对于夜经济的需求,可谓相当旺盛。

夜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发展“夜经济”,促进消费业态升级,有助于扩大内需、创造就业,焕发城市活力。伴随着China Travel走红,亮马河、奥林匹克中心区、夜长城等也成为国际社交平台上的热门,展示着北京作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繁荣、自信与包容。

(三)

《夜间经济学》的作者认为,每个城市的夜晚都应有属于它的不同的美感,历史文化是决定性的因素。作为全国文化中心的北京,本身是一座有着丰厚历史文化记忆的富矿,夜经济的魅力,自然也不会限于“繁华”。

古建开夜场,承载历史的空间,让人恍若穿越时光。明代的商业街“烟袋斜街”,今天仍然熙熙攘攘;流光溢彩的颐和园,构成一组“皇家梦境”;鼓楼加开夜场,“击鼓撞钟”间似乎可抓住城市一角的光晕。当网友跟着热门影视剧打卡园林玩得不亦乐乎,厚重的历史似乎还有待更多打开方式、形成全新IP。

地标“年轻化”,城市记忆的容器,装着最具特色的物件。潘家园旧货市场“可逛、可赏,还可触摸、可带走”,悄悄成为年轻人的心头好;石景山游乐园开夜场,梦幻城堡勾起多少人的童年时光;王府井步行街呈现灯光盛宴,各国游客一路欢声笑语。地标刻写着城市与人共同的生长印记,还需在新时代焕发光彩。

“文化+”扩容,越开越大的脑洞,让跨界碰撞出别样火花。24小时书店,宛若点点星光,不时开设的论坛沙龙,抚慰寻求思维深潜的读者;“小而精、新而活”的演艺空间,打造“戏曲咖啡”“相声茶馆”“戏剧文创”等模式,让文艺体验更普适。包容的城市催生多元的文化,让更多“做文化的人”和“懂文化的人”相遇。

“古都范”“历史感”“文艺味”……“北京有着宽广的呼吸,吞吐着千年历史、人文激荡和时尚潮流。”持续文化层面的肌理更新,推动夜间消费从“商品购买”向“情绪满足”和“价值认同”深化。

(四)

如果说文化特性能够带来黏性,那么便捷性则决定了参与的门槛。

对于相关部门而言,一则,保证夜间服务的供给,尤其是必须完善夜间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方能提高居民夜间消费的便利度、活跃度和安全性。

二则,夜经济的打造,绝不能忽略至为重要的“附近”。夜经济中最为日常普遍的“一款”,便是在家附近走走逛逛。

2024年的数据显示,目前,北京已培育出13个“夜京城”特色消费地标、38个融合消费打卡地和30个品质消费生活圈点位。在此基础上,在更多市民“家门口”开辟夜生活的空间,让同处一个区域的人能够找到夜间活动交流的场所,这将为“附近”的人们建立信任关系提供可能,也将畅通城市夜经济的毛细血管。

(五)

当太阳“掉”到地平线以下,城市仿佛一个永不落幕的舞台——30年前,夜生活是穿起花衬衫、喇叭裤,在舞厅跳一曲迪斯科;20年前,是与家人围坐,观看电视播放的“黄金剧场”;10年前,是携三五好友,到KTV一展歌喉。今天,城市发展夜经济的努力,显然提供了更多可能。

而无论“节目”怎么更迭,城市之夜的“舞台”始终存在。期待文化与经济在夜间的碰撞,擦出更加炫目的火花。或许,有一天,游客在到访北京之时,也能想起芭蕾舞之于莫斯科、卢浮宫奇妙夜之于巴黎这样的夜间品牌。在极致体验的同时,是否还能听到古人的吟诵——

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