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文明实践是推动城市文明进步和市民文明素质提升的重要方式。近年来,北京市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大力开展文明培育、文明实践和文明创建活动,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市民的主人翁意识,让市民成为城市文明的“代言人”。为切实掌握市民社会公德现状,分析影响市民文明素养的主要因素,按照《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长期规划(2019—2035年)》精神要求,首都文明办委托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北京市民公共行为文明指数研究基地,以下简称指数研究基地)组建课题组,开展市民公共行为文明指数调查与研究工作。
今年,首都文明办秉持贴近时代发展、贴近城市实际、贴近市民生活宗旨,联合指数研究基地组建了由社会学、统计学、伦理学等多学科领域专家构成的课题组对市民公共行为文明指数测评体系进行调整和优化,旨在更好地反映市民公共行为的新特征、新情况、新问题。经过多轮专家研讨和试调查验证,最终确立了一个科学而严谨的测评体系,包括“公共卫生、公共秩序、公共交往、公共观赏、公共参与”5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43个三级指标体系,旨在全面而细致地反映市民的公共行为文明程度。
“文明指数”测评指标体系设计专家研讨
北京市民公共行为文明指数调查工作将采取问卷调查、实地观测和网络监测“三位一体”的调查方式在全市16个区开展。调查开始前,课题组对问卷访问员和实地观测员进行了严格专业的技能培训,严格把控访问员和观察员入选标准,考核合格之后方可正式开展调查工作。
“文明指数调查”访问员和观察员培训会
问卷调查采用科学的抽样方法,依据《2022年北京统计年鉴》中的城乡人口规模抽取各区调查样本数,并在全市发放、回收不少于15000份有效问卷。调查对象是在京居住半年以上、年龄在18至65周岁之间的北京市民,涵盖不同性别、户籍、职业、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的常住人群。
“文明指数”访问员有序开展电话调查工作
为从客观维度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验证和分析,课题组联合北京城市学院“文明先锋队”社会实践团队共同组建实地观测队伍,自8月起在全市16区的主要交通路口、公交地铁站、背街小巷、主次干道、生活社区等13大类500余个主要点位开展“全覆盖”实地观测工作,多场景搜集切实反映北京市民的文明情况的第一手资料和数据。
“文明指数”观察员在海淀区丹棱街和中关村大街交叉路口开展实地观测(2023年9月6日摄)
“文明指数”观察员在西城区宣武门地铁站开展实地观测(2023年9月13日摄)
“文明指数”观察员在顺义区顺55路公交车杨镇站开展实地观测(2023年8月22日摄)
网络监测环节将全面覆盖各大社交媒体平台和新闻客户端,包括新浪微博、小红书、百度贴吧、抖音等热门社交平台,以及人民网、澎湃新闻、腾讯新闻等主流新闻客户端,实时跟踪和分析网络热点事件和公共舆论,以确保能够全面而实时地掌握市民的网络行为文明状况。”
北京市民公共行为文明指数调查自2005年至今,每年对全市16区市民抽样调查,了解掌握市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呈现的文明状况,并进行分析研究,为有针对性落实《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提供了有力依据,为深入推进首都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决策参考。目前,问卷调查、实地观测和网络监测3支队伍正按照细分任务目标稳步有序推行各项工作实施,确保在12月底前完成全部调查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