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文明共识 共筑美好生活

——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密云模式”

传统文化盛宴送到百姓身边、红色志愿服务擦亮文明底色、护水保水行动彰显生态惠民理念……近年来,北京市密云区积极探索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志愿服务融合发展的有效路径,深化文明阵地建设,深入挖掘密云水库文化,把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打造成“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的新思想文化阵地。

将传统文化融入群众生活日常

密云区鼓楼街道党群服务中心文明实践所

“‘放弃高薪、毅然回国、从零开始、从头再来’,总结万步炎教授的这16字说起来简单,做起来谈何容易……”走进鼓楼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一场特别的党课宣讲正在进行。台上,志愿者娓娓道来;台下,观众听得入神。

密云区鼓楼街道文明实践所开展党课宣讲活动

在鼓楼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活跃着一群“密云先锋”志愿者。微党课、打快板、二重唱……只要群众喜欢什么,他们就用什么形式,将一条条严肃的理论宣传讲得绘声绘色。他们中有机关在党员干部、社区党员干部,有辖区非公企业职工,还有文艺爱好者,常态化带头宣传政策理论,参与社区组织的各类活动,创新采取“理论+百姓+文艺”宣讲形式,用传统文化手段、文艺演出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让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每到传统佳节和重要节日,鼓楼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里丰富多彩的活动总能吸引大家参加,共话邻里情:元宵节“欢乐猜灯谜 巧手做花灯”活动,带有各种谜题的彩色灯笼被高高悬挂在屋顶上方,吸引小朋友和家长驻足观看,通过猜灯谜、现场制作红灯笼,为辖区居民带来一场精神文化盛宴;端午节“浓情端午”民俗讲座上,知识科普、诗词诵读等活动让群众充分品味传统民俗,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儿童节“妙笔写丹青 同心未来”系列活动,小朋友们身着红色国学汉服,共同诵读《大学》中的节选章节,他们书写的硬笔和毛笔字作品挂满了文化广场周围,让群众在书画艺术中感受“正心修身”精神内涵。

“浓情端午”民俗讲座吸引辖区群众参加
“妙笔写丹青 同心未来”迎六一活动

鼓楼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通过经常组织群众性文化活动,突出传统节日习俗和文化内涵,进一步丰富居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引导群众增强文化自信,感悟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让文明传递文明、让实践带动实践,绘就了群众幸福生活的新图景。

一抹“橄榄绿”彰显红色志愿精神

在果园街道澜悦社区有这样一支党员先锋队——“橄榄绿志愿服务队”,这支由社区退役军人组成的队伍充分发挥退伍军人优势,参与到社区的治理和服务中,确保退役老兵诉求有渠道、活动有场地、解困有平台、作用有发挥,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红色志愿服务活动,为辖区居民做实事、做好事。

澜悦社区“橄榄绿志愿服务队”
澜悦社区退役军人之家

“我是党员,我先上!我是退役军人,我先上!”每年一进入防汛期,接到上级的动员通知后,橄榄绿志愿服务队的队员们总是“汛”而动、主动请缨,迅速加入到清理雨水篦子、挖沙装袋、搬运沙袋的队列中。他们用警戒线、沙袋垒起防汛的堤坝,以双手筑起防汛“安全墙”。

澜悦社区“橄榄绿志愿服务队”参与防汛工作
澜悦社区“橄榄绿志愿服务队”门店日常巡查

“橄榄绿志愿服务队”队长王联运总说,“我是一名党员,要充分发挥先锋带头作用,我更是一名退役军人,有什么任务请交给我,我保证完成任务”。

老党员郭大荣说,“有什么困难我们抢在前面干,咱党员老兵退伍不落伍、退役不褪色。我们要把部队这种能吃苦、能战斗、能奉献的精神,发扬到社区志愿服务中,展现新时代退役军人良好形象。”

文明路上,澜悦社区“橄榄绿志愿服务队”成为密云全区红色志愿服务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促进文明发展 打造美丽尖岩

溪翁庄镇尖岩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

位于北京东北部的密云区溪翁庄镇尖岩村,风景宜人、民风淳朴,被评为“全国文明村”。走进尖岩村,大树下老人憩聊,孩子嬉闹,这里村民居住条件舒适,业余生活也是丰富多彩。在这片生活场景中,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立足基层,像一束幽兰,散发着“沁人心脾的芬芳”。

溪翁庄镇尖岩村文化墙

站在尖岩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门前,抬头可见一道色彩艳丽、主题鲜明的文化墙。文化墙主要分为丰收图景、农耕文化、文明礼仪、孝道传承等主题。尖岩村党支部第一书记王淑平告诉记者:“这道文化墙是近几年由密云区政府、新华网等单位联合共建的成果,整个墙以移民文化为主要内容,全长500余平方米。尖岩村这些年的发展史、水库移民的奋斗史、水库移民的奉献和奋斗精神在这里面体现出来了,既教育了村民,也培养了小孩的文明习惯,在促进邻里家庭和谐的同时有效提升全村精神文明建设。”

溪翁庄镇尖岩村西街特色民宿

白墙黛瓦,院落整齐。近年来,尖岩村挖掘村里的移民文化特色,将很多村民自家小院改造成特色民宿。来到尖岩村西街175号,民宿负责人刘宁告诉记者说:“我们村是‘移民第一村’,守护水库是我们的责任。为了保护密云水库,村里一直关停养殖业,后来镇上挖掘村里的移民文化特色,推动民宿发展,让村民有了新盼头。我是一位密云‘媳妇’,嫁过来20多年了,家里一直都在从事乡村旅游,从最开始的农家小院到现在的特色民宿,真切感受到了生活的变化。现在,我们是一边保水,一边发展经济。在经营中,我们把村子的文化植入进来,让游客体验当地生活的同时,还能了解密云水库文化,我觉得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王淑平介绍村子发展历史

在尖岩村乡情村史馆里,观众可以详细了解村史文化、乡村治理、特色产业情况。“在水库建成的60多年里,尖岩村先后作出四次重要牺牲:举村搬离故土;关闭灌溉水渠;退出网箱养鱼和畜禽养殖。种麦子不成,养鱼、养牲畜也不成。在这过程中,奉献、探索、困惑、曲折、新生,伴随着尖岩村一路走来。怎么样水不吃水,同时又能让村民过上好生活?”王淑平说,尖岩村在几经摸索后,闯出了一条符合自身资源特色的发展道路。目前村里有“尖岩移民风情村”“特色栗子宴”两个文化品牌。

观众参观尖岩村乡情村史馆

文明是农村建设的灵魂。据悉,近年来尖岩村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积极打造农村文化阵地,建设高规格文化广场,最大限度为群众提供阅读和文艺活动的空间。尖岩村培育文化志愿者60余人,组建文体队伍3支,成立40余人的文艺宣传队,自编自导自演快板、河北梆子、评剧、广场舞等文艺节目。连续举办多届尖岩村移民风情文化节,让农民群众成为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倡导者、践行者。

通过几年的发展,尖岩村先后获得全国文明村、首都绿色村庄等荣誉,从“落后穷山村”变身“美丽样板村”,尖岩村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弘扬水库精神 共享文明生活

观众参观密云水库文化展览展示中心

“我一直惦念着密云水库。当年修建密云水库是为了防洪防涝,现在它作为北京重要的地表饮用水源地、水资源战略储备基地,已成为无价之宝……”在密云水库文化展览展示中心,众多观众在讲解员的解说中详细了解水库建库史、移民史、奉献史。

展览以水库建设发展为主线,通过老照片、场景还原、多媒体互动、声光电配合等多种手段,讲述了密云水库的前世今生。“为解决潮白河水患并京津‘水荒’困局,1958年,由周恩来总理亲自勘定坝址、京津冀20多万民工参建的‘千年工程’密云水库正式开建。经过艰苦奋战,历经700多个日日夜夜,密云水库最终在1959年实现拦洪,次年9月建成,铸就一座新中国历史上的治水丰碑……”随着工作人员介绍的不断深入,一段段珍贵的历史影像、一个个可歌可泣的故事展现在眼前,展示密云人民建设和守护密云水库作出的贡献与努力。

小讲解员为观众介绍水库发展史

近年来,密云水库文化展览展示中心积极探索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新路径,以“开展志愿服务,共享文明生活”为思路,邀请小学生参与志愿讲解活动,让展览展示中心成为满足中、小学生精神文化生活的新平台,从而激发广大青少年爱党爱国爱家乡的热情。学生们通过观摩学习、撰写讲解稿、练习讲解等环节,从胆怯勇敢、从生疏到熟练,讲解能力不断提升,自信也在展示中不断增强。

目前,展馆已与密云二小、密云小、信志愿服务队等签订志愿服务协议,让更多的孩子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来。

密云二小的小讲解员宋一分享时说:“讲解员的工作并不是单纯的背诵讲解稿,更多在于它让我们了解到修建水库的不易。我们要从小做起,保护环境、节约用水,保护我们的绿水青山。”

密云水库文化展览展示中心

据了解,密云水库文化展览展示中心于2020年密云水库建成60周年之际修建而成,先后被命名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市级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市级廉政教育基地、北京市党员教育培训现场教学点。随着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深入开展,展馆立足自身优势、充分盘活资源,自开馆以来,共接待企事业单位团体等1000多场次,接待70000余人次,充分发挥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廉政教育基地的宣传作用。

走得再远,也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当年留下永不褪色的精神,如今人流如织的乡村文化旅游,红色精神在这里代代相传。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已经开启,密云区着力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密云模式”,坚定守护好密云水库、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决心信心,凝聚文明共识,共筑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