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夏天,马昌营镇迎来了一场青春与乡村的“双向奔赴”——2025年“千人百村”大学生实习实践活动正式启动!来自6所京内高校的12支大学生团队,将扎根马昌营的田间地头、村落巷尾,用专业智慧破解乡村发展难题,用青春活力点燃乡村振兴新动能。

课题“小切口”瞄准乡村“真问题”

让实践有深度

不同于“走过场”的调研,此次实践活动聚焦“农业中关村建设”“乡村振兴”核心主题,引导大学生以“小切口”切入“大课题”。从镇领导干部与师生面对面对接,共同打磨调研课题方向,到区“千人百村”工作专班深入乡镇调研指导,校地联动的紧密协作贯穿始终,为实践活动精准把脉、定向赋能。

12支团队结合专业所长,用科研攻关破解产业难题,用调查研究理清发展脉络,用文创设计点亮乡村魅力。他们不仅要发现问题,更要拿出“可落地、能见效”的方案,真正将论文写在乡村振兴大地上。

5大特色活动解锁“乡村新体验”

让实践有温度

实践不止于课题,更在于与乡村“深度相融”。活动精心设计5大乡村品牌活动,让大学生在“知农、务农、助农、兴农、融农”中读懂乡村:

1知农筑基:

开办“乡村知识小课堂”,大学生化身“青年夜校”讲师,为村民科普新技能、新思路,架起“城乡知识桥”。

2务农体验:

走进“种地吧,大学生!”现场,帮低收入户采收作物、体验农业高科技成果,在汗水中感受“一粥一饭的来之不易”。

3助农实战:

变身“青春带货官”,通过电商直播、短视频创作,让平谷大桃、乡村旅游线路“火”出圈。

4兴农创新:

玩转“非遗+农业”创意,设计农业相关文创产品,让老手艺搭上“年轻化传播”快车,推动“土特产”年轻化、品牌化、数字化传播,助力农民增收。

5 融农薪火:

共讲“乡村故事会”,把红色传说、民俗记忆编成情景剧,让红色基因在展演中代代传。

每周五的“村晚”舞台、周六的“村播”现场、周日的文化体验……丰富活动让实践充满烟火气与新鲜感。

N项成果“实打实”,让实践有价值

“重实效、轻留痕”是此次活动的鲜明导向。大学生们不仅要完成课题,更要形成系列“精品成果”:可能是一份被镇里采纳的调研报告,一套农户能用的直播话术手册,一款受欢迎的农产品文创设计,甚至是一项可推广的“揭榜挂帅”联合攻关方案。在这里,青春的付出终将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实在成效”。

这个7月,马昌营的稻田将见证青春的汗水,村落将回荡创新的活力。12支团队、N种可能,这场“青才汇平谷”的实践之旅,注定精彩!让我们共同期待:当青春遇上乡村,会碰撞出怎样的振兴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