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市“四个一批”人才国情研修班上,各专家学者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座谈会上的讲话、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文化人才的培养与使用等重要议题进行深入探讨。

 

唐鑫,北京市社科院市情所所长

唐鑫认为,构建首都现代文化产业体系要大力打造设计产业集群,吸引全球设计产业龙头企业、设计研究院、设计大师落地;优化提升演艺产业集群,培育多元沉浸式演艺新空间,搭建精品剧目展演平台,促进演艺与商业、旅游、展览等深度融合,丰富高品质文化供给;加快发展新视听产业集群,推进怀柔影视产业示范区、星光视听产业基地、北京高新视听产业园建设,聚焦视听技术装备产业链、内容生产传播价值链和视听创新应用服务链的关键环节,营造要素集聚、开放包容的创新生态,构建现代视听产业体系,塑造北京“大视听”文化名片。同时,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新型文化业态、着力拓展延伸文化产业链、做大做强国有文化企业。

 

 

张爽,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

张爽谈到,人才在团队中是稀缺宝贵的。首先要布局大笔经费和资源吸引人才,其次引进人才后需要考虑如何取得人才和团队之间的最大公约数,国家战略和地方需求的最大公约数。要让人才不只在点位上发挥作用,还要更好地形成学科优势;要围绕具体研究项目考虑人才使用问题,还要引导人才将个人兴趣变为有价值的学科领域;要围绕人才形成有影响力的团队,还要让团队服务高层次人才发展。

 

 

 

文珍,北京老舍文学院专业作家

文珍认为,文化,本质上是一种精神活动,是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实现方式,坚定文化自立自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凝聚民族复兴力量,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任务。作为一名首都文艺工作者,国家和时代共同赋予了艰巨的使命任务,“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专业作家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将社会效益而绝非个人名利放在首位,积极创造出更多对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有益、对社会发展进步有利、对记录时代精神有功的优秀作品。

 

 

赵涛,北京广播电视台

赵涛谈到,第一,文化传承是新闻工作者的重要使命。深入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和内涵,注重对北京文化特性的研究,建立对自身民族、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感。第二,承担起文化传承的担当。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运用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解读和传承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的融合,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第三,重视北京文化特性对创新发展的价值。深入挖掘和传承北京的历史文化,保持文化根脉和增强文化自信,使其成为当代人民的精神财富。将北京文化打造成为区域文化的品牌形象,为北京的创新发展提供机遇和动力。第四,加强队伍建设和学术交流合作。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研究队伍,为北京文化传承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坚实的人才资源。积极探索与政府有关部门、企事业单位的交流合作,共同推动北京文化发展。

 

 

邓慧慧,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对外开放研究院研究员

邓慧慧认为,“文化+”新业态的发展应完善配套设施,保障首都“文化+”均衡发展,立足文创园区定位,在规划创意设计的同时规划好配套设施,立足于核心区域同时要避免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聚集化,分散化的文化设施更好地促进文化建设均衡发展;借鉴先进经验,强化首都城市文化特色,一些世界文化中心城市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文化标签,例如巴黎的时尚、洛杉矶的影视、东京的动漫等。此外,欧洲文化之都活动、戏剧节活动等,亦是打造城市文化品牌、增强城市文化活力、提高城市知名度、汇集顶尖文化人才的重要途径;发挥首都优势,强化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推动文化科技融合发展,首都既有文化基础又有科技条件,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提高出版、印刷、传媒、影视、网络、动漫等领域的技术水平,大力培育创意设计、动漫游戏、网络电视、数字出版等文化科技融合新业态,推动形成完整的文化产业链条。

 

 

孙凯,北方昆曲剧院

孙凯谈到,一是要充分发挥历史、传统、现代等多种资源优势,推动古都、红色、京味和创新四个文化论在全国范围内广泛传播;二是要加强对历史文物和遗址的保护和利用,让更多人了解我们国家的历史和传统;三是要加强对传统艺术、民俗风情等方面的保护和传承,让更多人感受到我们国家独特的魅力;四是要加强对创新精神和实践经验等方面的培育和推广,让更多人了解到创新对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重要性。

 

秦亚堙,北京日报社

秦亚堙认为,文化发展的抓手在“文”,在学科建设层面,构建中国自主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构建马克思主义知识体系,是从知识体系的根本上寻找话语权,建议搞理论既要能向上也要能向下,尤其在理论传播方面,应当有更通俗的内容、更易被接受的形式;文化发展的根脉在“城”,上百个点位的红色文化资源、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双奥”名片,北京把这些根脉建设好、管理好、经营好,应当多花点时间打磨其中的细节,让群众能够真真正正从中了解文化发展史、感受文化韵味,文化成长的根系才能更扎实,未来的果实也会更丰硕;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人”,文化由人体现、由人守护、由人传承。“成风化人”彰显着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北京的文化发展,最紧要的是建立起一种迅速找到最恰当的人完成最紧要的事的机制,让文化创新人才当好领头羊,让文化经营管理人才当好骆驼队,持续不断提供高品质的文化供给;文化发展的道路靠“网”,互联网传播与当代科技是双生子。如何用好互联网、用好新技术,是摆在新时代的一大问题。从另一面看,科学技术也可以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得到滋养,更好发挥造福社会、造福人类的功能。由跨界人才牵线搭桥,介绍一些拥有技术的小型团队为文化企业进行技术加成。

 

 

史晓刚,北京枭龙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

史晓刚提及,文化和科技融合是实现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是文化自信和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更是推进“文化强国”和“科技强国”建设的关键环节。作为一名科技领域的从业者,枭龙科技目前已在文化与科技融合领域进行了长期的研究与实践,拥有丰富的技术创新积累及项目应用经验,成立的“ARVR文化科技融合创新应用工作室”,为故宫博物院、八大处公园、法海寺、徐州彭祖文化、鞍山玉佛寺等博物馆与景区定制开发了AR智慧旅游解决方案,为受众提供包括AR实景导览导航、实时景点解说、AR文物复原与重建等多种创新功能,让参观者“身临其境”地体验。枭龙科技将持续探索前沿技术在文化领域的融合应用,以科技赋能文化,助力文化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丁利娜,北京市考古研究院

丁利娜谈到,新时期文物工作的方针是“让文物活起来”,一是要坚持科技创新之路。要加强在考古发掘过程中科技手段的应用,加强对脆弱文物的现场保护和提取迁移工作,最大程度地获取遗迹遗物中的潜在信息,深入挖掘各类文物背后蕴含的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用一个考古发现,讲出来一个有血有肉、趣味丰满的历史故事,谱写新时期北京考古的新篇章;二是发挥优势方向,凸显北京特色。要发挥北京辽金元和明清考古的优势,发挥北京“多元一体”文化多样性的特点,考古工作中就要加大对相关文物现象的深度挖掘,从多个方面、多个视角阐释北京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三是拓宽渠道,让文物故事走进百姓家。提高考古工作的公众参与度,增强与百姓的对话广度,让更多公众有机会走进考古发掘现场,增加考古宣传的亲和力和覆盖面,同时,考古专业人员要加大科普读物的撰写出版工作,加大科普读物的出版力度,调动一批青年学者用通俗语言将专业性极强的考古读物转化成符合现代话语风格的科普读物。

 

 

牛振青,北京歌华移动电视有限公司董事长

牛振青认为:聚焦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和首都中心工作,一是要构建首都文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统筹化、数字化、创新性发展。应构建一个首都文化产业综合服务平台,管理整合北京各文化板块资源,数字化赋能文化产业联动发展,大数据分类创新优化文化矩阵,形成文化产业内独树一帜的首都文化发展新格局。二是要全面提升首都文化品质,促进系统性、协同性融合发展。围绕“红色、古都、京韵、创新”文化类型,在以下8个文化界面全面提升首都文化品质:(1)以北大红楼、香山革命纪念馆和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等为基础建构红色文化界面;(2)以历史文化名城和中轴线申遗等为基础建构老城文化界面;(3)以长城、大运河和西山永定河为基础建构自然文化界面;(4)以大戏看北京、会馆和胡同等为基础建构老北京文化界面;(5)以首钢、798艺术区等为基础建构工业遗产文化界面;(6)以夏奥会和冬奥会等为基础建构奥运会文化界面;(7)以使馆区、国际人才社区和国际交往活动等为基础建构国际文化界面;(8)以“三城一区”和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等为基础建构创新文化界面。同时,通过多种形式的文化载体把“大戏看北京”这张文化名片擦得更亮、叫得更响。三是加强首都文化建设保障机制,确保政策、制度、资金的科学化管理。要确保文化政策的含金量和导向性,引导资金、人才、技术等资源向文化领域集结,按需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不断提高文化资本运营质量和效益。以科学发展为统领,健全首都文化建设的政策、制度、资金保障机制,更好地促进北京文化高地建设。

 

 

任晓刚,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科技智库中心

任晓刚提到,着力实现“科技为文化赋能”,重点应从三个方面率先突破。一是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从数字化向智慧化升级。应鼓励公共文化服务通过网站和APP以及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平台推送优质内容和活动,加强公共文化数据采集、存储和分析处理,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水平。另一方面,应结合5G、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智慧化应用场景,提供一站式、集成式、多媒体覆盖的智慧化服务,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从数字化向智慧化全方位、全链条升级,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精准供给。二是强化文化产业发展中的科技支撑能力。引导传统文化企业转变观念,积极尝试应用数字技术或数据资源改变生产经营方式;搭建行业数据资源共享以及数字技术创新的互联网平台,鼓励传统企业上云赋智;降低数字技术应用成本,积极培育专业人才,提升传统文化行业数字化技术应用水平;鼓励科技型企业聚焦文化产业领域的共性关键技术、前沿技术特别是“卡脖子”技术,开展针对性研发,实现精准性突破;探索文化单位与高校院所科研机构及百度、腾讯等“大厂”合作创新机制,加强产学研协同发展。三是加紧普及元宇宙在京味文化传播中的应用。通过数字内容与数字经济融合赋能京味文化,还原众多老北京的历史场景和文物建筑,多维呈现北京的城市记忆,利于提高京味文化的传播效率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