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考古成果为依托、以故事为载体,全景展示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和发展历程,恰逢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一周年之际,由北京市委宣传部策划指导,北京广播电视台倾力打造的中华文明史诗纪录片《中华》,自上周起在北京卫视开播。

以当下视角重解中华文明
本次播出的第一部《龙的传人》,共分为《陶火》《玉灵》《鼓音》《金声》四集,从塞北到江南、从甘青到海岱,时间跨度两万年,讲述了中华先民从荒野求生到创造家园、中华文明从满天星斗到多元一体的历史进程。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通过考古成果、神话传说、文物遗存、纪实现场等内容得以充分体现,片中既有国宝文物背后中华先民的跋涉历程和情感世界,也有淬火而生、锻金而得的上百个中华文明基因密码,更是邈远古史和当代生活的相互打量与对话。
对于创作者来说,《中华》的创作,是在书写自己的文化母体——文明史的视角,实质上是一种“中华何以中华”“我们何以我们”的自我追问。总导演吴群表示,这个对“我们”自身的体悟与确认,对共有文化胎记的辨认与追寻,涉及五千多年来中国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的诸多方面,因此整个纪录片要表达的主题宏大,但在表现形式上则更倾向于回到当代叙事。
“我们把‘当下’作为中华文明叙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呈现古老文明无处不在的现实连接,尝试建立当代人与文明史的心理关系。”片中强化了一个有穿越感的概念“致五千年前的你”,打通神秘的古代与鲜活的当代之间的时空隔阂,整体叙事都围绕五千年前的先民如何在历史长河中演进而展开,并通过生活化的叙事找到文物与当时生活的联系,当观众自动代入“五千年前的自己”,就能更加直接地体认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与五千年前的先民找到情感共鸣。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规划院副院长滕勇认为, “‘致五千年前的你’是节目的内在逻辑,我们确实可以通过片子感受到这个逻辑,历史与考古类的专业内容,呈现出一种‘与我有关’的传播逻辑,这才是有效传播,可以引爆共鸣。”

人格化叙事呈现文明演进史
在纪录片的类别中,讲好文明的故事本来就不容易。《中华》选择了一条更易被观众接受的表达方式,将文明“人格化”,对文明的演化进行寓言式的剧情呈现。
片中,人类文明的演进史被具化一个个真实可感的话题,“我想有个家”“我和万物有个约会”“青春疼痛物语”“我们长大了”等主题,将先民的严谨历程具体为一个诞生于暗夜、命途多舛的婴儿,一个天真无邪、对万物充满好奇的女童,一个前路荆棘密布、却越挫越勇的少年,以及一对不期而遇、共筑家园的爱侣。这些具象化的生命历程构成了一系列具有戏剧张力的原创故事,同时又具有高度的隐喻功能,对应文明历程的不同阶段,让抽象的文明概念变得亲切、新颖、深刻、灵动。
在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副院长、教授秦瑜明看来,在《中华》中剧情是表达主题的重要工具,它所蕴藏的文化信息和价值较为深厚的,既挖掘了文物背后的含义,也找到了同当下时代和普通个体之间的内在关联。

资深团队八年打磨电影级影像
宏大的主题之下,精彩的影像表达才是纪录片打动观众的“制胜法宝”。该片汇聚了国内实力一流的制作团队,将纪实、剧情、CG重建等表达手段融为一体,营造了丰富生动的视听感受,力图做到真实还原历史情境和情感,让观众如临其境。据了解,《中华》的创作团队是曾经创作出《北京记忆》《我爱你,中国》《辛亥》等爆款纪录片的团队,《中华》是该团队历时8年推出的又一力作。
片中以高度剧情性、年轻态的话语和电影级别的影像呈现,“创造性转化”一个个国宝文物的历史原境和生成过程,活化历史现场,活用历史文物。鹳鱼石斧瓮棺、贾湖骨笛、红山女神像、良渚玉琮、陶寺鼍鼓、石峁大城、中华第一爵、最早的“紫禁城”,还有那些飞扬在不同时代的、神采奕奕的“龙”,当它们重新回到历史现场,回到了它们诞生的历史情境里,文物和遗址所蕴含的内在历史价值与文化意义就不言而喻。

该片为国家广电总局“中华文化广播电视传播工程”重点项目,北京市文化精品工程重点项目,在北京卫视连播结束后,自6月3日起在腾讯视频、爱奇艺、哔哩哔哩弹幕网每周一12时更新一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