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前,烽火硝烟;80年后,薪火相传。在卢沟桥畔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涌动着一股特别的力量——身着“”的青春身影与温暖“柠檬黄”的银发长者携手并肩。他们无畏酷暑,用服务和感悟,共同书写着铭记历史、开创未来的新篇章。

热浪中的“柠檬黄”

早上八点多,北京城已是热浪蒸腾。在酷暑中,丰台区东铁匠营街道的公共文明引导员们已陆续到岗。热浪扑面而来,才站定片刻,豆大的汗珠便从他们的脸上滚落。 这群平均年龄近60岁的“柠檬黄”,无畏酷暑,成为抗战馆外一道动人的风景线。

队长程保兰已身着这“柠檬黄”志愿服务13年,深知这次为抗战馆服务的意义非凡——感无上光荣,也知责任艰巨。满脸汗水,她浑然不觉,只带着自豪的语气告诉记者:“馆里从头走到尾是4公里,我能来回走4趟!”

“有困难找柠檬黄”是他们的郑重承诺。 引导人流、提醒安全、照料孩童,无处不在。更令人安心的是他们身的“百宝袋”——十滴水、碘伏、创可贴应对突发不适;充电宝拍照之急;老花镜服务老人...... 

“几乎每天都会用到,尤其夏天磕碰、蚊虫叮咬最多。” 引导员张红说。引导员宋金山细心安排:“尽量让大家在树荫下排队,尤其关照小朋友,让他们到棚子下等待或优先进入。” 60多位“柠檬黄”分散各点,用细致与坚韧,默默守护着参观者的舒适与安全。

跃动的“

馆内,另一抹亮色在跃动——身着干净清爽“”T恤的大学生们同步上岗,进行展览引导、老幼帮扶、秩序维护等工作。这“羽翼”般的白色,代表着青春的朝气与传承的使命。

来自北京石油化工学院的志愿者沙轶豪,陪伴一位坐轮椅的老兵家属全程参观。推着轮椅缓行,这慢下来的脚步,让他对历史的艰辛与和平的珍贵有了刻骨铭心的体会:“更理解先辈们在何等艰苦中换来今天,更珍惜当下,要努力学习。” 

预备党员志愿者吴宇,则将这身“”视为一堂行走的“红色党课”:“先辈的鲜血让我明白和平的重量。今后我不仅要学好专业报效祖国,更要努力服务群众。” 朴素的白衣下,跳动着报效家国的赤子之心。

一个温情而有意义的瞬间在此定格:大学生志愿者刘劭宣在“志愿”的服务岗位上迎来了19岁生日。团队精心策划,在庄重的氛围中为他点燃了象征爱国红心的蛋糕。带队老师李欣深情地说:“我们传递的不仅是服务,更是红色基因。”面对镜头刘劭宣说:“能在这里过生日,意义非凡!我会铭记历史,传承红色精神!”

80年岁月更迭,抗战精神历久弥新。在卢沟桥畔,耀眼的“柠檬黄”沉淀着岁月的奉献与温暖,跃动的“” 闪耀着青春的朝气与担当。志愿者的奉献与参观者的感悟交融,他们共同奏响了一曲铭记苦难辉煌、赓续红色血脉、激发奋进力量的交响乐。

历史从未走远,守护与传承,就在这“黄”与“白”交织的每一个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