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8点,朝阳区崔各庄乡费家村,在外奔波了一天的外卖、快递小哥,来到村里一处60多平方米的小屋,看看电影、聊聊天,消解一天的疲惫。

费家村距望京、酒仙桥等商圈都很近,不少外卖员、快递员、网约车司机租住于此。仅0.68平方公里的地方,居住着近9000名流动人口。村里的这间小屋,便是“小哥加油站·社区青年汇”。虽然“门脸”不太起眼,但附近居住的小哥们对这儿都挺熟,歇脚纳凉、饮水热饭、充电上网,还能来这儿唠唠家常事、解解烦心事……小哥们评价,这是他们的“避风港”“第二个家”。

今年36岁的董婉秋是这里的“大家长”,专门为小哥提供生活帮助。

董婉秋把“小哥加油站”收拾得干净整洁又温馨。墙上,贴着不少站里各种活动的照片。“这张是义诊,这张是给小哥们免费理发,这两年我们办了婚恋交友活动,还帮着小哥找法律咨询……”董婉秋向记者一一介绍。

早在2018年,董婉秋的丈夫来到北京跑外卖。为了一家团聚,董婉秋放弃了老家幼儿园老师的工作,也来京做“外卖学徒”。跑了几个月,她发现这份工作并不适合自己,“路不熟,一天送不了几单。”

2023年,得知全市第一家聚焦生活场景的“小哥加油站”成立,董婉秋立刻递交了申请,成为一名专职社工。董婉秋是个热心肠,“小哥们生活有哪些困难,我再清楚不过了,我跑过外卖,更懂得他们的需求。”

外卖骑手许先生是一位单亲爸爸,孩子平时由爷爷带着。暑假,许先生把爷孙俩接来北京。可不巧的是,爷爷风湿病犯了,无力照顾孙子。这可急坏了许先生,跑单心里都不踏实。

董婉秋发现,每逢假期,孩子的看护问题也困扰着其他骑手。“我本就是幼师,看孩子这事儿我专业啊。”董婉秋把这活儿揽了下来。趁着“红领巾暑期成长营”的活动机会,她带着十几位小哥家的孩子游览北京,逛天安门、鸟巢、各大博物馆,照顾孩子们的衣食住行。“很多孩子都是第一次来北京,他们玩得开心,家长工作也踏实了。”董婉秋说。

做社工以后,董婉秋才发现,生活困难的骑手家庭真不少,他们有的是手指残疾的女骑手,有的是身无分文的中年人。她会更细致地关注这些特殊群体的需求。“我不想活了……”一天晚上,一位闪送骑手突然推门而入,撂下一句话,在屋里转了一圈又出了门。这一奇怪的举动可把大家吓得不轻。董婉秋赶紧找来丈夫一起出门查看情况。找到对方时,这位中年男人已是满脸泪痕。经过一番沟通,董婉秋了解到他的大概情况:原来,这位小哥已经离婚多年,近期因投资失败开始做闪送工作,孩子们也渐渐地疏远了他,连结婚、考学这样的人生大事都没通知他,他顿觉人生没了意义。

“这位大哥胳膊因为跑活儿晒得黢黑,也是个肯吃苦的人,应该只是一时想不开。”董婉秋把他请进屋里,一边倾听他诉说生活中的不如意,一边赶紧让丈夫向朋友求助。很快,他们联系到一位心理咨询师。经过1个多小时的开导,这位大哥的情绪逐渐稳定下来。临走前,董婉秋夫妇还加了他的微信,“再有啥想不开的事儿,你就来这坐坐,把我们当成你的家人!”

加油站收到不少锦旗:“真情实意为小哥、排忧解难暖人心”“乐于助人、无私奉献”……其中一面锦旗,是外卖骑手李大哥送来的。李大哥平时不分昼夜地跑单,每天休息时间很短。董婉秋细问才知道,李大哥父亲得了脑瘤,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家里地都荒了,全家人都指着他赚钱。知道这一情况,董婉秋立刻帮忙联系工会,成功帮李大哥申请到一笔补助,缓解了“燃眉之急”。

董婉秋建了6个微信群,用于发布各种活动通知;“小哥加油站”还开设了服务信息栏,上面挂着租房租车信息、招聘信息、活动开展信息,甚至还有寻猫启事。这些渠道搭起了小哥们沟通的桥梁。慢慢地,大家生活上有什么困难,都会来找董婉秋求助,只要能帮的,她都会帮衬一把。

去年冬至,董婉秋群里一声喊,80个小哥赶来加油站吃饺子。有几位夜班配送员加班至夜间11点,询问下班后是否还可以来吃饺子,董婉秋回复:“只要你来,多晚我们都欢迎。”一桶8斤饺子,一端出来就没了,那一天活动结束后,董婉秋嗓子都哑得说不出话来。

小哥们一般是晚上有空,董婉秋也常常要忙到半夜,可这份工作她做得十分开心。“希望来北京打拼、奔波在外的小哥们来这儿能有归属感、有幸福感,我想在他们脸上看见笑容,这是我喜欢做小哥社工的原因。”

目前,董婉秋已经通过了初级社工证的考试,现在正在考取中级社工证。她还想学习更多专业知识,更好地为小哥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