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顺义区唐指山水库,湖面波光粼粼,水陆之间尽显珍稀生灵的身影。浅滩之上,16只被誉为“鸟中大熊猫”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鹳,或悠然踱步,或俯身捕食;水边林间,一只野生狍子带着两只幼崽穿梭觅食——这幅生机盎然的图景,成为北京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的生动注脚。

唐指山水库边,两只狍子幼崽在觅食。

“是黑鹳!它们今年又光临水库了。”几天前,顺义区水务局工作人员在唐指山水库周边巡查时,发现了黑鹳的踪迹。经仔细观察,这群黑鹳数量竟多达16只。值得一提的是,这已是自2022年起,黑鹳连续4年在水库周边被观测到。

唐指山水库连续4年迎黑鹳。

唐指山水库连续4年迎黑鹳。

黑鹳对栖息环境的要求极为苛刻,而它们能连续4年“到访”唐指山水库,背后是这座曾沉寂多年的老水库的“重生之旅”。据顺义区水务局工作人员介绍,唐指山水库曾因干旱沉寂20余年,随着南水北调生态补水工程的推进,清澈的水源不断注入库区,截至目前累计补水已超6574万立方米。这些清水不仅让水库重新恢复了足额蓄水能力,更像一颗“生态种子”,向周边区域辐射,滋养土壤让植被愈发繁茂,增加水汽使空气湿度提升,为各类生物营造了宜居环境。

唐指山水库连续4年迎黑鹳。

水库的“复活”,吸引的远不止黑鹳。如今的唐指山水库及周边区域,已成为鸟类的“幸福家园”。白鹭、苍鹭、野鸭等30余种鸟类在此安家落户,清脆的鸟鸣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勾勒出一幅“鸟水相依”的生态画卷。

唐指山水库连续4年迎黑鹳。

唐指山水库连续4年迎黑鹳。

上周,顺义区水务局工作人员在水库南边的林子里还偶遇了狍子家族。只见一只野生成年狍子带着两只幼崽,时而低头觅食,时而踏入浅水区戏水。它们的皮毛呈草黄色,臀部标志性的白色毛发格外显眼,细长的脖颈搭配灵动的耳朵,尽显憨态。出于对野生动物的保护,工作人员没有上前打扰,而是在远处用手机悄悄记录下了这珍贵画面。成年狍子似乎察觉到了周围的细微动静,原本低头啃食的动作突然停下,两只耳朵像灵敏的小雷达般瞬间竖起,黑亮的眼睛里满是警惕,将野生动物的机警特质展现得淋漓尽致。

唐指山水库边,两只狍子幼崽在觅食。

事实上,这并非狍子首次现身唐指山水库。去年11月,工作人员就在库区周边巡查时,首次观测到两只成年狍子的身影;如今,两只幼崽的出现,不仅意味着狍子在此成功繁衍,更标志着这片区域已满足狍子生存、繁衍的需求。

野生狍子通常栖息于茂密森林,偶尔会出现在空旷草场或灌木丛中,如此依赖森林环境的物种能在唐指山水库稳定停留,与黑鹳的连年到访形成了鲜明呼应,二者共同印证了唐指山水库生态环境的质变。从一座沉寂的干旱水库,到如今热闹的“生物乐园”,唐指山水库的变迁,正是北京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守护生态家园的生动缩影。

刘溢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