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东城区一栋办公楼里的无障碍卫生间;任务:给卫生间内无障碍设施找找茬、打打分;出行方案:从家出发,将电动牵引车头装在轮椅前,“骑”到地铁站再换乘地铁……
今年51岁的徐燕春是一名“无障碍体验官”。由于患有先天性脊柱裂和脊柱侧弯,一生只能与轮椅相伴。在北京,新建场馆无障碍设施合不合格?公共空间无障碍环境怎么样?健全人说了不算,还得靠徐燕春这样的实际使用者亲自下场体验。
病痛如牢笼,禁锢了徐燕春的腿脚,可她对生活充满热情。想象力丰富的她把身下的轮椅和车头称作“小马”。既然无法再站立走路,她就骑这匹“小马”,奔向城市的各个角落。
徐燕春在家附近的公园
坐着轮椅来到无障碍卫生间施工现场,徐燕春只看一眼就找出了关键问题。“抽纸盒应该安装在扶手的上方,现在往前了5厘米。”“呼叫按钮也应该设置在马桶侧前方,这样坐在马桶上伸手才能够得到,方便无障碍人士遇紧急状况时呼救。”
无障碍设施建设是个不折不扣的细致活儿,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徐燕春讲起其中的门道:一个高度1厘米的道坎,健全人可以忽略,可“轮友”就有可能被卡住;若是无障碍卫生间的扶手偏了5厘米,“轮友”就够不到它了,无法用来撑劲儿;无障碍坡道如果过陡,“轮友”无法独自上下,甚至可能向后倾翻,十分危险;两个栏杆之间若是小于90厘米,轮椅就没法顺畅地通过……
徐燕春将《建筑与市政工程无障碍通用规范》等无障碍建设国家标准刻在心里,无论是坡道的坡度、扶手的高度,还是坐便器的位置、路沿与平地的高差,她都了然于胸,不仅能快速找到无障碍建设的问题,还能给出中肯的修改意见。
徐燕春为学生志愿者做培训讲解无障碍设施
和许多残疾人一样,徐燕春也曾经历过灰暗的日子。从小,她就感觉自己和其他小朋友不一样——两腿长短不一,走路一跛一跛的。“小时候,大家盯着我看,感觉很难受、很不自在。”为此,她把自己封闭起来,专注学习。
19岁那年,徐燕春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经济学院(现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会计专业,本以为前方都是坦途,可才上了半个学期,她就感觉自己的下肢越来越沉。“先是脚、小腿,再是大腿,从左腿蔓延至右腿。”经历了一次次痛苦的手术,她也没能再站起来。胸椎以下慢慢没了知觉。由于需要花大量时间治疗,徐燕春的学业还是没完成。
“倒霉的事情怎么都发生在了我身上?”最初坐上轮椅的8年里,徐燕春解不开心结,整日闭门不出,害怕与人接触交流。除了看病,她从不主动下楼。
家人的爱让徐燕春渐渐走出了阴霾。一天,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一句话触动了她——“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她决定换个方式重新活一次。
打开窗户,阳光照了进来,唤醒了她沉寂已久的内心。徐燕春把家搬到城区的电梯楼里,开始在网上找工作,做起了网店客服。后来,她还参加北京新生命养老助残服务中心的生活重建班。在那里,她不仅学习了很多生活技能,还认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
徐燕春参加京港地铁无障碍出行体验活动
成为无障碍建设领域的体验官,源于一次偶然的机会。
2018年,首届全国无障碍通用设计研修营开营。“北京奥运会时,北京请了很多外国无障碍专家指导奥运村的无障碍设计,我也想成为咱们自己的无障碍建设者。”于是,她辞了网店客服的工作,用一年半的时间,跟随研修营实地考察了多个城市的无障碍环境,系统学习了无障碍技术标准。她边学边记,最终如愿成为一名专业的无障碍体验员。
人声鼎沸的前门大栅栏附近,胡同深处坐落着一家名叫“那伽树”的咖啡店,这是国内首家无障碍咖啡集合店,店内装修细节无不传递着无障碍理念。6平方米的无障碍卫生间正是徐燕春参与设计的。大到洗手台、坐便器,小到一个扶手、木凳都是特别定制,符合人体工学的要求。卫生间还设置了触发自动开门的程序,以防残障人士出现意外状况无法开门。
设计阶段,徐燕春实地来过十余次。“没来前,感觉第一版设计图还行,但实地看了以后,感觉那版设计装得太满了,轮椅没有回转空间,所以我们决定减少一个无障碍小便器,调整了无障碍坐便器的位置。”开业后,那伽树咖啡店获得了中国无障碍好设计奖。
给首都无障碍设施提建议,徐燕春不辞辛苦。为了查看北京地铁站站外无障碍通道,她冒着酷暑一天跑了40多公里;外出考察时,她几乎不敢喝水,怕如厕时间长影响同行人……
近几年,徐燕春参与了国家会议中心大酒店、汇爱大厦、冬奥村、冬奥场馆及各类市政道路、政务服务大厅、医院、商场等几十个场景无障碍指导,通过亲身体验给出建议,为建设方提供了有效的参考。2024年,国家无障碍环境展示馆开馆,徐燕春以志愿讲解员的身份,为联合国人权理事会主席等贵宾讲解。
徐燕春作为志愿讲解员在国家无障碍环境展示馆为学生们讲解
道路平坦了,交通便利了,办事也方便了——随着首都无障碍设施越来越完善,徐燕春每天坚持到家附近的公园或者商场转一转。如今的她喜欢出门,还去了香港、上海等地旅行,这是她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我们完全可以独立生活,我们是这个社会的一分子。”徐燕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