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运城博物馆时强调,“博物馆有很多宝贵文物甚至‘国宝’,它们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要求,全面提升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为文博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广大文化工作者围绕文博领域工作,探索创造性转化,推动创新性发展,让博物馆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贡献更大力量。

【总书记的嘱托】

2022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国家博物馆的老专家回信时强调,“创新展览展示,推动文物活化利用”。

【“辛追”一唱传忠魂】

地道的京剧唱腔、梦幻的舞美和现代感十足的多媒体影像,将观众们带回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

5月14日下午,湖南博物院剧场座无虚席,《一念·辛追梦》正在上演。席间观众,有的刚刚参观完长沙马王堆汉墓陈列,有的则是专程赶来。

50多年前,长沙马王堆汉墓考古发掘吸引中外目光。如今,这里有了全新的展览展示模式。人们在湖南博物院不仅能参观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还能欣赏由湖南博物院与湖南省京剧保护传承中心共同创新创作的马王堆复原动态展《一念·辛追梦》。

“剧场的演出,不能与展馆的文物存在出入。”《一念·辛追梦》编剧、故宫博物院博士后池浚说,演出追求与史实高度的吻合。

据考证,辛追的丈夫是西汉初年长沙国丞相利苍,儿子是长沙国将军利豨,丈夫去世时其子尚幼。这一特殊的家庭情况给了池浚灵感。经过深入挖掘和专家指点,他决定以辛追秉承夫志教子成才、送子出征保家卫国的故事,呈现一位母亲在家国大义面前的抉择。

“天宫美景万般好,全赖人间有忠良”“狠心且把亲儿遣,为国为民岂偷安”……抑扬顿挫的唱腔,铿锵有力的动作,让剧中人的爱国情怀显得更饱满、更强烈。

池浚说,从创作者到演职人员,大家共同的追求是让更多参观者感受到——博物馆里的历史并不冰冷,那曾是澎湃热烈、鲜活动人的人生经历。

【总书记的嘱托】

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参观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时强调,“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是党和国家红色基因库。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

【“铁道游击队”新篇】

近日,在位于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的铁道游击队纪念馆,史料征集组负责人孙中启郑重地从一位70多岁的老人手里接过一张奖状和一枚刻章。老人的父亲当年是一名铁道游击队队员,他此次专程从上海来到山东,只为把父亲的遗物捐献给纪念馆。

举世闻名的铁道游击队即鲁南铁道大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为了让更多人、特别是年轻人了解这支不畏强敌、威震敌胆的红色神兵,2018年,枣庄市启动重建铁道游击队纪念馆。

馆藏实物不足,是摆在工作团队面前的头号难题。孙中启思考着:“枣庄是铁道游击队战斗过的地方,我们当地应该有不少可挖掘的实物。”立足红色沃土,孙中启和同事发布公告,征集实物。令他们惊喜的是,军毯、大衣、水壶等生活用品征集到近3000件,还有100多万字的文献材料。但同时他们也了解到,一些队员后来因工作原因离开了山东。这给征集和核实工作增加了难度。

一天,接到从北京打来的电话,一位队员家属想捐赠“铁道游击队活动区域图”。史料征集组随即赶往北京接收,但心中不免有些疑虑:当年的队员是否有能力绘制此图?游击队队员活动在敌占区,这份地图岂不有极大暴露风险,是真实的吗?

一筹莫展之际,浙江宁波传来消息——队员郑君伦曾保管过这张图,老人家健在!史料征集组立即前往宁波求证。

90多岁的郑君伦凑上前,仔细地看着老地图,肯定而激动地说:“这张图没问题!多少年了,它又回到我手里了。”

“当时感觉如获至宝,这份地图现在也是纪念馆的‘镇馆之物’。”孙中启说,“纪念馆有存史、资政、育人、扬名的功能。讲好、讲活每一件革命文物背后的故事是我们的责任。”

【总书记的嘱托】

2016年11月,习近平主席向国际博物馆高级别论坛致贺信时指出,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在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方面具有特殊作用。

【全球渐慕中华风】

今年以来,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展览处项目组长施王欢特别忙碌。赴日本的“大丝绸之路”展、赴美国的“江南”展……她张罗的一大批展览将在全球多地的博物馆举办。

“博物馆是一座友好交流的桥梁,让远隔山海的人们渐渐彼此接近、心意相通。”从事文物展览国际交流工作十余年,施王欢对文化交流的力量感受很深。

在曾经举办过的众多海外博物馆展览中,数年前的“华夏瑰宝展”让施王欢印象深刻。“展品都是从各省份博物馆挑选的‘镇馆之宝’,器物类型之多、展品之丰富、规模之大,都创了境外展览的纪录。”

“华夏瑰宝展”先后在秘鲁、沙特阿拉伯等国家和地区展出,不仅让中国文博在世界舞台绽放光彩,还大大增强了这些国家和地区对中国文化的亲近感。

“每一次海外展览,我们都想方设法创新展现方式,如还原文物出土场景、为文物搭建实景舞台等。”施王欢说,“未来我将和团队策划实施更多优质展览,讲好中国故事,为提升中华文化全球影响力作贡献。”

新华社记者 陈俊 袁汝婷 张格 杨文 罗鑫

(据新华社长沙5月18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