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海淀区生态文明教育学科融合研讨会在航天图强小学召开,以道德与法治学科为重点,拉开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各学科课堂教学的研究序幕。

据悉,本学期,海淀区生态文明教育课题组重点研究任务是推动生态文明教育进课堂,鼓励各子课题校在课标研究基础上,重点开展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学科教学的课例研究,探索在各学科融入生态文明教育的策略、方法和模式,学期末征集课例成果,同时研究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跨学科主题学习典型课例。

在学科课堂教学展示环节,航天图强小学展示了中年级两节研究课,由李茜茜和佟艳两位老师分别执教四年级《从“白色污染”说起》和三年级《洗盘和刷碗》两节课。《从白色污染说起》一课中,四年级学生通过教师展示的环境污染数据和自己查阅的资料,了解到白色污染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危害;《洗盘与刷碗》一课把道德与法治、劳动、综合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爱学习、爱实践、懂节约、善环保的内驱力。

航天图强小学教科研主任肖丽平告诉记者:“在听课过程中,我能感受到学生对这些课的喜欢,因为整节课同学们都非常活跃。这个课主要是从道德与法治学科当中挖掘生态文明教育的元素,同学们学习这样的课程,能够提升他们的生态文明素养。”

主会场活动中,海淀区教科院生态文明教育总课题组负责人宋世云主任进行新学期工作布置。她与课题校干部教师一起回顾了上学期课题研究推进的重点内容,以生态文明教育特色课程为突破点。区域层面,区教科院和区生态环境局合作开发了《生态主题日活动课程手册》;学校层面,海淀区一大批中小学校,以水、资源、环境、生态、健康等社会性科学性问题为主题,开发出具有本校特色的生态文明教育校本课程,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肖丽平介绍:“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除了在课堂上提升学生生态文明的素养之外,也开展了各种各样的活动。在活动中,学生通过搜集资料、交流学习、画小报、课堂协作等互相影响、学习,提升他们的生态文明素养。”

自2022年6月开始,海淀区教科院组织40所学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研究,以课题研究为抓手,深挖育人价值,使中小学生能够把个人发展和国家命运联系起来,关注生态文明话题,自觉做到保护环境,增强生态文明素养,逐步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