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5月1日正式实施以来,清水园社区党支部通过党建引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在推行垃圾分类的作用,用“红色细胞”引领绿色发展,让垃圾分类工作行更远、走更稳。

清水园社区共有696户居民,自垃圾分类工作开展以来,清水园社区实行“定点定时定人”垃圾分类管理模式。日前,社区坚持党建引领,成立了垃圾分类志愿者服务队,在这支服务队里,老党员先锋队的队员们组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据了解,老党员先锋队成立于2016年,现有队员16人,这些老党员虽然已经退休,但依然活跃在社区的舞台上,充分发挥老党员余热,为社区文明发展做出贡献。

“您好,扔垃圾呀,您在家把垃圾分好类了吗?”这是负责“守桶”的老党员们常和居民们说的一句话。每天早上7点到9点,下午17点到19点,老党员们会都头戴小红帽身穿绿马甲,准时到桶旁值守。在这两个小时的时间里,他们会与前来扔垃圾的居民进行面对面的垃圾分类宣传指导,通过互动,引导居民认识到垃圾分类从源头抓起的重要性,逐渐养成在家做好垃圾分类的习惯。

两个小时的值守,他们用平和的心态对待每一位居民,遇到不理解甚至出言不逊的居民,老党员们总是不急不躁,用实际行动做好桶前值守员的职责。

有次,社区老党员杨淑敏在桶前值守时,有位小伙子来扔垃圾,当杨阿姨要指导对方正确投放的时候,那位小伙子没好脾气的说了一句:“我就投在这个桶里,你能怎么样?”随后把一整袋厨余垃圾扔在黑色垃圾桶里后转身就要走。杨淑敏随即进行制止,对其进行了法律宣传和警告,并俯身从桶里把垃圾取出后当着小伙子的面儿重新分类再进行投放。在这两个小时的时间里,他们还要兼顾垃圾桶周边的环境,如果地面上有什么遗留物,都会及时清理干净。在值守的过程中,老党员们还会将发现的问题,值守总结的经验第一时间反馈给社区支部互相分享,查漏补缺。

垃圾分类是一场攻坚战,更是一场持久战。“以党员为骨干,形成联系服务群众的有力队伍,才能真正让‘红色细胞’活起来。”清水园社区党支部书记刘伯华说,下一步,社区将继续坚持党建引领,以点带面,切实推行居民对垃圾分类工作从“要我做”转变为“我要做”的主体转换。

(责任编辑:甄珍)